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的市民们不知道有没有兴致去中科院植物园免费品尝“奥运葡萄”。相信会有。可惜,即便是再多的人有,当天的前50名入园游客才有这个口福,而且是每人一份,不知道这一份究竟有多少。不管怎么说,“免费”这一招效果极好,一石三鸟。既给北京媒体广泛报道提供了新闻由头,又扩大了葡萄新品种的知名度,还可能带动植物园的人气儿。
供少数市民免费品尝的葡萄可不一般。据说,被叫做“京蜜”、“京香玉”和“京翠”的葡萄新品种,竟花去了科技人员10年的光阴,还耗去了近百万元的资金。尽管研发者一再反对将其成为“天价葡萄”,但免费先吃过葡萄的一些记者们还是以此作为噱头大炒了一通。
如今的瓜果市场,葡萄是不缺的。不少小贩推着板车,上面摆满了绿的、紫的、玫瑰色,大的、小的、圆的、长的等多种葡萄。无论是耗了多少钱、用了多少年培育出的新品种,要想在短时间内进入市场、被广大市民所接受,都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让广大市民都知道。而实现这一点,要么就是广告轰炸,但要支付大量的广告费用;要么就是策划活动,给媒体报道找个点,少花钱、多办事儿。中科院植物园明智地选择了后者。周末两天,一共才拿出100份免费葡萄,撑死了能值多少钱?更何况还是自家种的呢。再有,如果不是恰好去植物园游览,想必也不会有多少人真的为那份免费葡萄跑趟香山。但其宣传效果却很显著,北京的许多媒体都发了软新闻,比广告效果还好。
其次,要让广大种植者知道。植物园免费之意不在给市民让利,而是通过这一宣传来推广葡萄新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有报道说,每株葡萄10元钱,但最低也要买50亩用的。细细算算,这笔钱数目可不小啊。别说多了,就说推出个千八百亩的吧,那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比那100份免费葡萄大得多。
买的没有卖的精。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无论如何,免费这张牌还是非常有效果的。对于新品种迅速走向市场、占领市场来说。还是一个制胜的法宝。要不那超市里,怎么那么多端着各种饮料的、小点心的人上赶着让你品尝呢!免费吃掉的,总是小数目。比起由此拉动的消费来不知道要小多少。
经营者都要讲究个投入产出比。免费也不能赔本赚吆喝。但也不要太过精明了。比如,这免费品尝葡萄吃到嘴就挺不容易的。要跑那么远的路不说,还得起个大早。就算起了早,谁知道你前面究竟有多少人呢。
要我说,不如在城里选几家超市,把新品种葡萄摆出来,让过往的顾客尝一尝。谁也不会往饱里吃,但如果真是好味道,想必吃几颗就能品出来了。这反而显得更有诚意些。对于那些种植户,其实也可以免费给几棵。一旦种植户看到了新品种的市场潜力,他一定会掏银子的。
注:此文刊登在中国绿色时报8月2日B4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