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时孩子别比爹  考后老子别比儿(铁铮看高考37)

(2007-07-12 01:05:04)
标签:

高考

教育

学生

家长

社会

    听说了这么个笑话:平日里,局长趾高气扬,司机低着头、哈着腰。高考分数公布后两人来了个大调个儿:局长整天抬不起头来,司机却挺胸抬头,迎接着周围的人投来的羡慕眼光。原因挺简单的,平时局长官大有权众人捧,只是孩子高考落孙山;司机人微言轻,孩子考了高分为其挣足了面子。
 
    要让我说,父以子贵,大可不必。开个玩笑话说,这才哪儿到哪儿了啊。不信再过四年看看,等到司机家儿子就业时,说不定还要央求人家局长呢。别看局长公子高考不理想,也不一定日后找不到好工作。也就是说,在中国现有的社会背景下,孩子的成长必然会受到家长的影响。但其中更多的是学校的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努力。再说,高考分数只能说明在这次角逐中暂时获胜,很难说四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有两个十分重要。一个是权力的大小。过去曾经有过“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说法。这在今天也并没有完全过时;还有一个就是应试中形成的分数高低。分、分、分,不但是学生的命根,还是家长引以为荣或代为受过的指标。只不过这两个标准交替出现在不同的时候罢了。
 
    平时,还是权力大小管用。所以,许多学生爱拿出自己的父母比比。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有个好父母,上个好幼儿园、选个好小学、以及小升初时找个好点儿的学校都是可能的。但父母不可能靠一辈子。其中道理不用我多说。平时学生过份依赖父母,对自立、自强、自尊都没有太多的好处。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不仅仅有的学生比谁的父母官大、钱多、车好,还有的比谁的父母学问多的。其实,父母的官再大、钱再多、车再好,也不能代替自己的成长。父母的学问再多,也不能跑到自己的脑袋里来
 
    随着高考的升温,父母的荣辱和孩子分数挂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高考的失利,有的考生自己都已经看开了,家长却迟迟不能自拔。有的不愿意出门,有的害怕别人打问,看到“高考”两字都肝颤。而有的孩子考得较理想的家长,则是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众多人的祝贺中有些飘飘然这两种情况都有失偏颇,不但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波动
 
    高考后,父以子贵的现象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基本评价的误区。在没有其它量化指标来衡量未踏入社会的孩子成功与否的情况下,社会上普遍将高考的分数来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孩子分数低,说什么也没有用;孩子考好了,一好遮百丒,家长们也跟着沾了光。其实家长有几个会做那拐着八百个弯儿的数学题的?又有多少孩子把家长的话当成圣旨的?并不是说家庭教育不重要,而是说对于孩子的高考成绩来说,家长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其次是家长自我认知的偏差。每个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倾注了许多心血。一些家长看到孩子的分数较为理想就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而一些不大理想的考生家长就觉得特别失落。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的成功毕竟是的孩子的成功,即便是有些家长的心血在其中,但和家长自己的成功也不能完全划等号。再有,周围的多数人对考生都是发自内心的关爱,问问分数只是他们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有什么其它的贬义和蔑视。
 
    爹也好,儿也好,虽然有着不可割裂的血肉关系,但在许多方面是无法替代的。自己的路,最终还是要自己走。过份依赖父母,孩子就会失去自己奋斗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总有一天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7月18日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