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樱花园内3000平方米绿化草无法恢复生长,需要重新对变秃的地面进行绿化。今天的北京日报报道说,这些草地是今年樱花节期间因游客赏花时不注意保护绿地大量踩踏而秃的。我担心,绿化后的草地还会被踩秃。因为,绿地被游客践踏,其责任并不全在游客身上。
现在,大面积种植草坪已经成了绿化的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同时,草坪遭到的破坏也是最严重的。除了玉渊潭之外,我看到在许多地方都是草坪种了踩、踩了种,循环了多次。绿化者总是抱怨游客不爱护绿地,却极少检点自己,看看草坪种的是否是地方,看看草坪设计的是否合理,看看选的草坪草种类是否合适。
不能否认有些游客的素质较差、爱护环境的意识淡薄,是踩踏草坪的原因之一。但不容忽视的是,草坪的设计者并没有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退一步讲,即便是游客素质、意识有问题,在如何在设计中加以引导也考虑不足。
也就是说,许多地方在种植草坪时更多地考虑了绿化本身,而忽略了从游客的角度来考虑。这种不以人为本、甚至不考虑人的作法,势必会引起或者强化人与草坪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人踩草、地变秃,就成了可以想象的结果了。
据报道,这些变秃的绿地分布在樱花园的几处重点景观。既然是重点景观,前往的游客必然就会多些。我们国家人太多了,尤其是这个节那个节的时候。人多了,总需要下脚的地方吧。有些地方草坪的面积过大,人都没有地方站,不踩草坪踩哪儿呢?所以,是否种植草坪、草坪种植面积多大,要充分根据人流量、而且是高峰期的流量来计算,而不是想当然。
报道说,在玉渊潭大片的草地中间被游客走出了一条半米宽、数十米场的小路。这正是游客踩踏草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不少地方的草坪面积过大,游客走起来要绕很大个圈子。尤其是有的景点,游客如果想拍照留念,只能进到草坪里面去才行。这当然就不能只怪游客了。我建议,已经被游客踩出的这条路,就不必再种植草坪了,否则种也是白种。因为,这里或许原本就应该是条路。
许多地方的草坪是中看不中踩。这除了我们的人多之外,也还有个草种的选择问题。据我所知,还是有许多草坪草相对而言是禁得住踩踏的。北京林业大学主楼前的那片大草坪,前不久经受了数千名毕业生的踩踏。如今还是绿草茵茵,值得推广。
总而言之,仅仅是一味地抱怨游客的素质是不够的。这恰恰说明我们以游客为本的理念树立的还不牢。报道中说,玉渊潭计划在20天内完成对这些绿地的重新绿化。真希望,在这次绿化时变变思路,想想办法。真正设计出、种植出既美观、又有利于环境、更方便游客的草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