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媒体的潜规则中有这样一条:如果文中有大学生的话儿,一定做到标题里。如果是女大学生更要在标题中加以突出。如果再赶上是著名高校的女生那绝对不能放过。
大学生是人,女大学生也是人,怎么就说不得?我也并不反对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批评、对女大学生给予提醒。问题在于,批评的目的应该是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提醒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她们少走弯路。而不是那他们和她们作为吸引受众眼球的道具。
比如关于性行为。近年来大众传媒给大众的印象是,大学生似乎是一个领风气之先的群体,在性行为方面更为开放。但今天一家报纸报道说,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把全国大学生与全国总人口中那些18岁到23岁的非大学生拿出来作统计对比,潘绥铭发现:非大学生的同龄人总体的性交发生率比大学生高出5个百分点;非大学生中的女性,在性交发生率上,则比女大学生多出10个百分点。
潘绥铭认为,大学生与同年龄的其他年轻人相比,既不更加保守,也不更加开放;而是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在大学扩招数年之后的今天,大学生越来越普通。这位专家说,“凡是专门拿大学生来说事的人,尤其是那些故意瞄准女大学生‘下刀子’的人,其实都没有论据。我们不听也罢。”
其实,拿大学生说事儿,拿女大学生说事儿,远不止性行为一个例子。有关大学生卖淫的、陪酒的、违法的、乱纪的、跳楼的、割腕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还曾闹出过某大学女生照露大腿学士照的风波。不容否认,个别大学生的确不大检点、不严格自律,但也不排除有些媒体对大学生、对女大学生报道的片面性,起码也是通过报道在社会造成了一些假象。
现在的记者哪个不是大学生毕业的?难道他们不了解大学生、不清楚大学生吗?难道他们不明白大学生和其他公民有怎样的异同吗?非也!故意拿大学生说事儿的人,只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已。
新闻讲究个人物的显著性。同样一件事儿,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其新闻价值可能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别。从这层意义上说,对大学生、对女大学生适度的关注是应该的。但这种关注应该是适度的,同时也应该是符合实际的。
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与同龄社会青年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小,是否有必要突出学生的身份需要谨慎考虑;同时,应该注意不要以偏概全,用一个人的实例来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
或许有人说,我报道的的确是事实。这话我信。但有一条不知道这些人是否知道,新闻的报道不但要各个新闻要素准确无误,更要做到报道代表事物的本质、事物发展的主流和前进方向!
当然我也要提醒一下大学生们,自己要用行动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认知程度。否则,别的不说,工作就会更难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