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北京的媒体报道,一些饮水器将出现在首都街头。这本来就是人们盼望已经的事情,但眼瞅着有了眉目的时候,我的心里又有些担忧了。如果安上之后不能正常使用,还不如不安。
在悉尼短暂逗留的日子里,有一点至今记忆犹新。每次出门的时候,不用惦记着自己带水。无论是海滩上,还是公园里;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在写字楼里,总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公用的免费的饮水设施。水质卫生清洁、使用十分方便。而且许多地方的饮水器安置的地方十分讲究,有的很富有特色的建筑配在一起,显得非常有情调。我印象最深的饮水地有两处,一处在牛津街街头,一处在海德公园里。
当时我很细心地拍了照片,回国后本想在博客里写写,呼吁呼吁我们也来点儿饮水器。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还是没有做那篇文章。将于7月出台的首部《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把街头安装饮水器写了进去,又勾起了我对此事的这些想法。
从上面的讲述可以看出,从内心讲,我不但不反对在街头装些饮水设施,而且还是积极的倡导者。但我却以为现在这样做的时机并不成熟。其主要理由,自然是离不开北京市的市情。
北京和许多国家的首都相比,人都太多了。饮水器装多少才够大家用,这是个问题。如果不能保证供应,安了装置却没有水喝,那还不如没有这个摆设。
北京的大街上流动人口太多,什么样的素质的人也都有。饮水器安在街头,如果保障其正常使用,也是个问题。白天还好说,晚上恐怕就更难办了。坏了谁来修,消毒谁来做,也都不是仅凭着热情就能实现的了的。
如果真的想为百姓做点儿实事,也还是有办法的。比如,饮水器安置的地点,可以选在固定的报亭、售货点等地,确定专人负责......
只是简单的决策一件事情,容易。但真的把好事办好,光靠那种政绩工程的策划是远远不够的。要符合我们的实际,要真正落实到实处。别像在一些地方报栏倒是建起来了,但是,要么就是多少天过去了也没有人换报纸,要么就是把报栏建在了绿地里,人们站在外面根本就看不到。也千万别像街头的一些座椅,要么就是坏了久无人修,要么就是脏得无法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