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学生自己搞的一台晚会。好家伙,商业味道也太浓了点儿。没办法,谁让你花了赞助商的钱呢?
现在的大学生活动很多,学校支持的经费却有限。现在的大学生活动能量很大,可以拉来一些赞助,以解燃眉之急。可哪个企业的钱也不是白出的,都是需要回报的。于是,大学生的活动自始至终都会弥漫着赞助商的味道。
按说,赞助商要点儿回报并不为过,但如果大过了、大势力、太苛求了,就不大合适了。闹得不好,还会影响自己产品或企业的形象。
就拿我看的这台晚会来说,公司出了几千元钱。不但给整场晚会冠名,而且其冠名过于具体而显得十分庸长,令人反感。在舞台的背景上,最突出的就是其形象代言人的巨幅照片,以及十分醒目的产品商标图案等等,晚会的主题反而淹没其中。演出的现场都是该公司的产品广告宣传画,就连舞台上的道具上也贴得到处都是。看了之后,感到一股财大压人的气势。其实不过是欺负大学生们没有其它的经费来源而已。
相比之下,大学生邀请来的那些歌手们就很够意思。主持人们虽是初出茅庐,但也算小有名气,但和学生们一起吃盒饭、友情助演。一些在社会上很有些知名度的乐队并没有因大学生们付不起出场费就怠慢他们。其演出的热情和态度,与企业的斤斤计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社会效益。企业赞助大学生本身,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了。不但对于推介企业形象大有好处,对其产品也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既便不是现在用户,也可能是潜在用户。在企业力所能及的情况,拿出点儿小钱了,支持一下大学生的活动,既不损害企业的利益,又帮了大学生的忙,是件双赢之事。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企业扬扬名、做个协办单位什么的也就够了。但现在许多企业不是这样,钱拿出来的不多,条件却很苛刻。又要冠名,又要讲话,又要直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介产品的作用,但其公众形象却大打了折扣。其实并不划算。
大学生们是未来社会的脊梁和骨干。聪明的人是会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的。去年夏天,韩国一个财团邀请了近20位大学生记者赴韩采访,承担了一切费用,而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财团不傻!只不过他们看的不是眼前,而是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