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未到,复读舆论先行,是否误导?(铁铮看高考24)

(2007-06-03 08:59:51)
标签:

高考

复读

媒体

    凡是考试,总有个成功和失败。所以,不管是金榜题名也好,败走麦城也好,都是正常之事。但凡事也要讲究个时宜性,高考来临之前,还是应该鼓舞考生的士气,而不是谈什么复读不复读。
 
    但有的媒体却不管这一套。高考还没考,就大张旗鼓地做起了“复读”的文章。和高考前夕的气氛不合拍不说,还有免费给社会上的复读机构做形象广告之嫌。
 
    许多事情原本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关键看当事人如何考虑。复读也是一样。尽管我关于复读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想在高考尚未开始之时,就用此来分散考生及家长的注意力。但还是忍不住要提醒大家,对于提前忽悠复读的舆论,要保持必要的警惕。
 
    早在5月22日,北京一模成绩刚刚揭晓,就有媒体开始报道“复读市场出现占座现象”。我细细地数了数,文中出现了四个所谓的社会知名复读机构以及老总的大名。尽管他们所谈表面上看起来还算客观,但哪个的心理不是期望着复读的人越多越好。人家吃的就是这碗饭。问题是作为媒体,是善意地提醒考生、家长,冷静对待复读,还是为那些盈利机构做形象宣传提供平台、提供机会呢?
 
    距离高考还有7天,又有媒体做起了这篇文章,而且花了很大力气。从报道的采访写作以及编辑处理上没有什么太多的挑剔,读起来似乎也还客观,但字里行间渗透的导向到底如何,却值得商榷。此文副题是:专家:预计今年将迎来又一轮高潮 北大招办主任:不鼓励复读 但录取往届生与应届生一视同仁  不知道别人读了会怎么想,我的感觉起码是在渲染复读的现象。文中几位社会复读机构负责人的话说的很有技巧,没有直接号召复读,而是劝慰家长不要操之过急。文中将他们的话放在“专家观点”的标题之下,似乎缺少说服力。既然不要着急,却又这么早报道,难免会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对于教育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区别,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但可以肯定地说,教育新闻更注重指导性,在新闻价值的标准里对社会的正确引导应该占很大比重,而不是仅仅看是否新鲜、是否有新意、是否吸引人的眼球。
 
    有人说现在是媒介社会。不管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会受到媒介的巨大影响。我们一方面寄希望于媒体从业人员提高素质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对媒体提供的新闻客观冷静地分析,切不可盲目从事。否则,吃了亏也好、上了当也好,都是自己的事情,人家媒体可管不了你。
 
    所谓的占座也好,提前排队也好,说不定是人家复读市场运作的策略呢。媒体该不该为其助力是一回事儿,家长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另一回事儿。高考在即,还是把心放在肚子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考生的考试结果出来之后,再做打算也不迟。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5月9日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