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会带来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有意思的是,今天两张报纸上读到的两条新闻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南京某大学在培养本科生中搞了许多新名堂。其中一条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提问。“提问越多分数越高”,《光明日报》将这句话做进了标题中。而《北京青年报》的消息则说,英国教育部建议,不让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而应该随机点学生回答问题。
我问故我在。一位主持人的这句名言,说明了提问在采访中的重要性。其实,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样重要,在某种情况下还非常重要。同样也是做主持人的另一位女性,就是因为在参加新闻发布会时得到了特别给予的发言机会而一下子成了关注的热点。
对于学生来说,回答老师的提问则是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许多老师都会用提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多少年来,似乎已经成为惯例。
我们过多地注意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这就是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回答问题的那些同学。他们的进步,和课堂老师的提问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却忽视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我曾听有学生抱怨,每次上某门课,任课老师都基本和固定的几位同学对话,别的同学越来越不愿意举手了。也有的孩子认为老师忽略了自己。
英国教育部注意到,那些胆小、成绩差的学生从不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这些平时老师们“看不见的”学生在英国有数万。在中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
英教育部之所以将此当回事,是因为7.7万名11岁的小学生中有7分之一数学不及格。他们入学时都表现良好,学了4年之后反而成绩不合格了。
教育大臣约翰逊公开发表报告向教师建议,一些学习落后的学生总是试图避免在课堂上引起老师的注意。而老师的巧妙提问,可以帮助他们进步。英大臣的报告建议,回答问题时,应给学生30秒的思考时间。应考虑让结成帮扶对子的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后再回答。
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总是几个积极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就缺少了锻炼的机会。随机点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使大家都能得到机会。老师经常提问,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自信心对于学生来说特别的重要。除此而外,还可以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等等。
有心的家长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常常会和任课老师沟通,希望能在课堂上给孩子更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如果老师在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再夸上两句,你看吧,孩子的学习劲头肯定会更大了。
其实英国教育部的建议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只是一个如何真正以学生为本(当然是每个学生为本)、体现真正的教育平等的问题。英大臣注意到了,而且还提出了十分具体建议,这值得我们参考。
虽然英教育部的建议是针对小学生而言的,但事实上到在大学的课堂上也是如此。做教师的不该惯性地总是关注那几个常常抢着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要看到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内向、安静地坐在那里的学生!
注:此文主要内容改写后刊登在《中国教育报》6月7日第一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