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缺少环保印象

(2007-06-01 16:12:59)
标签:

张艺谋

阳朔

印象刘三姐

桂林山水

    说起刘三姐,人们都会想起阳朔的山水。阳朔地方政府,自然也不会忘记这张品牌,当然也没有忘记那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奇特的山峰,那绿树涵养下的碧水。于是重金力邀当今大腕张艺谋,导出了一台与众不同的《印象刘三姐》。据说,张导一次性地拿走了自己的劳动所得,留下的是他导演的作品,以及每天至少一场的演出。当然,也还留下了一些在我看来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张导的确是大手笔。他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和《英雄》之类的电影大体相同,均是大制作下的产物,据说,“印象”这台旅游文艺表演节目的成本上亿。每场演出座无虚席,最低票价188元,688元的VIP票还要提前好多天预定。露天的剧场有3000多个座位,每天收入个百万元不成问题。可见在拉动当地经济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些钱里有旅行社小导们的提成以支付他们的生活费。参加演出的300多个当地的渔民,每演出一场只有15元的劳务费。这对他们而言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对整个演出的收入来说真是九牛一毛。

 

    在推介《印象刘三姐》方面,应该说是成功的。旅行车上反复播放着广告宣传光盘,张艺谋的名人效益更是具有感召力。再加上旅行社的导游们也要靠游客购票所得获取桂林一游提供服务的报酬,尽管没有强迫、勉强,但导游们其言之善、其言之美也是说得游客如果不掏钱,心里也踏实不了。

 

    说实话,《印象刘三姐》给人的印象就是看也后悔,不看也后悔。正如宣传中所说,“这是第一部在真实的山水中表演的节目”,“其演出场所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其最伟大之处在于“在自然的山水中演出”。夜色中的一座座山就是舞台的背景,而那清澈的漓江水以及一个个竹筏子就是演员们的舞台。再加上张导对各种色彩的光的娴熟运用和一些技术手段的引进,使人有看其它演出所不同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加上多数演员都是当地的渔民,使得节目充满了原生态的气息。所以,当同行的伙伴们都去看那场独特的演出后,剩下的游客很难因为自己省了200元钱而高兴得起来。

 

    看过之后的人有说好的,但还是很多人的感觉和看过《英雄》走出电影院的感觉一样。场面很壮观,气势很宏伟,但缺少文化、缺少内涵。整场演出看后,没有加深对以刘三姐为代表的桂林文化、阳朔文化的印象。除了几段因过于空旷听不大清楚的几段无伴奏齐唱、合唱外,整场演出都是预先录制好的音乐,听的是刘三姐的假唱。多数表演过于原生态,而缺少提炼加工后的舞蹈语汇。还有一点搞不大明白,其中甚至还有大段用英文演唱的歌曲,听起来就像听“泰坦尼克”的感觉。

最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演出是否会对阳朔的山水带来现在的污染以及潜在的污染。估计除了中国,很少会有其它国家会拿出自己最宝贵的自然山水资源作为艺术家创造或者表演的舞台。那么强烈的光柱夜复一夜会不会带来光污染,不敢妄下结论。但突突而行的汽油船对水体的污染却是肯定的。还有,几百人举着火把在近处、远处表演,使现场上空弥漫着浓浓的、久久不能散去的味道,对空气的污染也是显而易见的了。所有这些,不知道策划者们、实施者们当年是不是搞过环境的论证?

 

    在真山真水中表演也好,看实景的演出也好,其前提是不能破坏环境,而且这种破坏应该包括潜在的、间接的。桂林旅游每年4月到10月都是旺季,一年都不断线,成千上万国际国内游客蜂拥而至,图的不就是那些山、那些水吗?从根本上说,保护桂林的山水才是保护桂林人、桂林经济的命根子。只图眼前利益而损害了长远利益,不值!人家张导一拍屁股走了,但桂林人、阳朔人可要在那里生活一辈子啊!

 

    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一艘接一艘的游船会不会带来环境污染?桂林市区的漓江之上,许多竹筏子都已经改为汽油发动机了。渔民不再一竿一竿地用力气划了,但长期下去漓江水还会清澈吗?桂林也好,阳朔也好,山上也好,水上也好,游客很少见到、听到爱护桂林山水的富有特色的宣传语。这也应该算是一个遗憾。

 

    上网上搜了搜,好家伙,除了《印象刘三姐》还有《印象丽江》,而且《印象西湖》也在运作中,黑龙江省也在抓紧打造类似“印象”的节目。原本不想说太多的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但真担心如此“印象”下去,会对环境起到负面影响。这些“印象”对丽江、阳朔、西湖的环境无害最好,万一有个不慎,破坏了宝贵的、不可复制的、不能再生的自然山水资源,麻烦就大发了。所以,还是写出来为好。当然,我的文字影响力有限,张导们、当地政府们的官员们也不定看见,但起码也算是尽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一份爱心吧!

 

    注:此文刊登在《北京日报》2007年6月6日科技版、2007年6月8日《中国绿色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