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大学纷纷亮出招生简章,相关主管部门也做出了相应的约束性规定。这原本是好事。但一些媒体在宣传中过多的突出了对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约束,淡化了报考师范专业的荣誉。不知道这会不会影响一些报考者的情绪。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今年开始实行的免费师范教育也是如此。国家拿出这笔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制定出相应的约束性的规定,应该是必要的,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防患于未然的。问题在于,对待这一新生事物,宣传中出的关键词、主题词、核心词应该定什么?宣传的重点在哪里?值得研究和讨论。
“免费师范生违约将支付违约金”;“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教书,补交费用赔偿违约金”,这类的标题在媒体上真的不少。按说,说的都是大实话,并没有什么错。但将解读招生简章的重点放在违约处罚上,显得不大合时宜,也没有抓住关键。
国家实施免费师范教育,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教师的地位,加强教师的力量。尽管有“免费”二字做修饰限制词,但其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解决贫困生的问题,更不是仅仅鼓励那些交不起学费的考生报考师范院校。教师是教育之本。师范是教师的摇篮。国家拿出钱来,资助那些献身于教师事业的考生,意义绝不仅仅是一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村定向培养人才。如果在这一点上认识不清,其宣传上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颇。
报考师范者中,有的是出自经济原因考虑的,这也没有什么丢人的。过去就有不少老人就是因为家里穷,选择了师范学校。但还应该有许多,是热爱教育事业的、立志教书育人的。这类人越多、占得比重越大,说明我们国家尊师重教风气越浓厚。所以,应该借助国家实行免费师范教育这一契机,广泛宣传教师的重要性,强化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鼓励广大有志青年积极报考,加入师范生的行列。形成一种学师范光荣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风气。而不能将免费师范生简单地和贫困生划等号。
也就是说,师范生中可能会有贫困生,但师范生不该等于贫困生。否则,对于那样立志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负面影响。也会给那些免费师范生增添不必要的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
制定相应的对师范生的要求是应该的,对其提出一些硬性的要求也是必须的。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研究出台一系列如果塑造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措施和方法。如果接受了国家免费教育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加坚定了做教师的信心,纷纷走上教师岗位,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师范教育。如果仅仅靠对免费师范生的各种限制来硬性约束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违约的现象。即便是没有违约,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人留不住心,对教育事业而言,虽不会出现太大的影响,但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推动作用。
作为教育新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性。对于免费师范生的相关报道也是如此,应该重点放在引导上,而不是仅仅放在限制、处罚上。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5月9日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