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不想再写高考了。因为这个话题的确太热了,也太敏感了,担心说得不好,会误导人家。但26日晚报的一篇报道使我感到,高考的话题在中国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晚报的报道写的主要是高考前的紧张和焦虑,其标题做成了《高三男生要家长抱着睡》。乖乖,竟紧张到了这个程度。不知道是记者夸张,还是确有其事。但以我所见,即便有,也是极个别的。这样过份渲染的结果,可能会使那些原本不怎么紧张、或者不太紧张的考生,显得有些紧张起来或者更加紧张。所以忍不住还是要说几句。
高考这么大事儿,搁在谁头上都会紧张。大考临头,和没事人儿似的,反倒不正常了。一些演员上台之前,一些运动员上场之前,一些求职者面试之前,都会有些紧张。不仅仅是当事人,就连和他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人都会有些紧张。这都是正常现象。而且,适度的紧张有利于自己的发挥。对此,应该有基本的认识。否则,以为自己的紧张是不反常的状态,会加剧自己的紧张程度。当然,每个人的紧张程度不尽相同,这既和自己备考的情况有关,和自己类似的经历有关,也和自己的个性有关,更和自己对考试的态度有关。
缓解考生考前的紧张状态,我以为媒体、社会、家长和考生自己都可以有所作为。
媒体还是不要炒作为好。尽管高考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媒体也该有个平常之心。多提供些资讯,多提供些服务,少来点儿高考必读、报考须知、关注高考之类的专栏、专题、专刊,少来点儿所谓的专家提醒。类似高三男生要家长抱着睡这样的个案,其实不说也罢。
社会关心还是适度为好。估计每个考生家长都要不停地回应同事、亲戚、朋友、邻居等的关切的问询。认识的、不大认识的,熟悉的、不大熟悉的,都会问问考生准备的怎么样啊、报了哪儿啊等等。这是好事儿,但要适可而止。至于爱心送考了、停止施工了这类的措施也不宜过份渲染。
考生家长最好内紧外松。有时身边的人比当事人还紧张,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家家都一个孩子,家长也是头一次经历这种磨练。替孩子担心、着急,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家长再紧张也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剧考生的紧张,好心帮了倒忙。所以,尽管内心有些紧张,也尽量不要表露出来。一是尽管保持常态,不要刻意改变自己。二是做些对孩子备考有用的力所能及的具体事情,而别总坐在一旁瞎琢磨。三是为孩子创造平和的环境,适当对孩子的情绪加以疏导。
考生自己要稳住。从小到大,不知道已经考了多少次了,再多考一次又何妨?原本学习成绩好的,没有必要紧张,正常发挥准没错;原本学习成绩差点儿的,也没必要紧张,咱努力去做每一道题,说不定还能杀出几匹黑马呢。考试的时候,咱自己做自己的,别去想考不好怎么办,也别管别人能考到哪儿,咱就管仔仔细细地审题、认认真真地做题、反反复复地查题。会做的,不马虎,大家都会做,关键看谁细心了;不会做的,别着急,咱不会做,别人也不会。考完一门,轻松一点儿,好坏就是他了,爱咋的咋的吧。咱抓紧准备下一门的!
高考既然躲不过去,那么就把它当成一次考验吧。除了对12年学习情况的考试,还是对心理素质的考查。适度地活动,读点儿闲书,海阔天空地侃会儿大山,看看电视,玩会游戏,写篇博客,上网玩玩,都可以收到一定效果。
家长相信孩子!孩子相信自己!愉快地度过考前的每一天,微笑着走进考场......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5月9日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