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农民好生了得。其创新的思路和作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4月30日的《北京日报》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实例。
往年的这个时候,北京平谷的桃农们都忙着疏掉大量的桃花。而今年,他们却留下了满树的桃花,也就留下了22万亩桃园繁花烂漫的美景。此举何故?农民的回答是:城里人来看的就是桃花,花都疏掉了还看什么?原来,不疏花为得是为游客留下美景。
理论上讲,疏花有利于节约果树营养,疏花越早果树营养就越少浪费,结下的桃子也就长的越大、越好。所以,从着眼于桃子生产的角度来看,疏花是必要的,而且要抓住时机。如今,平谷的桃农们明知此理,却留下满树繁花,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从而使观念上产生了巨大变化。
在桃农的眼里,有价值的不再局限在桃子本身,而且还包括桃花的景观。他们意识到,桃花可以引来成千上万的游客,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从眼睛只盯着桃子不放,到扩展到桃花景观,是观念上的创新。
桃花也是生产力。这个道理,农民们是在实践中悟出的。从只着眼于果树产量,到举办丰富多彩的采摘,就是观念上的一个飞跃。不但销售果树的果实,还销售采摘果实的乐趣。而今,他们又意识到了桃花景观的价值,不能不说是又一大飞跃。
早年,人们只看到树木的木材价值,渐渐地看到了其生态价值。更进一步发展,应该强调包括观赏价值在内的树木文化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强调树木的文化价值,是对其经济价值的一大推动也促进。也就是说,树木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不但可以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而且同样可以成为生产力。
所以,对于林木的价值,我们在观念上应该有一个创新。以文化价值为突破口,重新审视林木的价值,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也会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古树枯死了,没有了生态价值,但如果保护好的话,可以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对于旅游业的兴旺会有一定作用。比如,果树的养护,不仅仅办桃花节,让城里人采摘,还可以请他们参与修剪、养护,搞个“我当一天桃农”或者“看着桃子长大”等活动。
农民的创新意识,不是自发的。据说,平谷区果品办向桃农们发挥了号召,临近公路、桃花观赏点附近的桃园不要疏花了。所以说,有关部门在引导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只要是好的办法,只要是为百姓谋福利的,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大家一定会响应的。可惜的是,有关部门想出来的办法还不够多。
由此我也想到,在栽培技术的创新上是不是也有许多文章可作?比如,如何使花期延长?如何在不疏花的情况下,科学有效的进行疏果?如何在创造美好的景观的同时,保障桃子的产量和质量?这些都需要科技人员帮助农民加以解决,使之一举两得、一举多得。
桃花是生产力,那么梨花、杏花、苹果花呢?观念创新了我们就会发现,脚下的路很宽,要做的事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