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新近联合发出通知,规定高中生、大学生均需参加军训。大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考试成绩、高中生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知识讲座考核成绩载入学籍档案。据此规定,没有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军训的学生,将按国家发布的学籍管理办法和学校有关规定受到处理。
对三部的通知,我举双手赞成。同时有些担心,担心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不但没有使参加军训的学生加深对军营的情感,反而使其越走越远。
我当过几年兵,把青春留给了军营。那个大熔炉赐予了我许多,也给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在我身上还会看到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整齐划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军队训练的影子。那短短的几年,在人生的长河里也就是几朵小小的浪花,但却是我难忘的经历、也是宝贵的财富。对军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对学生们进军营接受军训我打心眼里赞成。
一些老师反映,参加过军训的学生还是不大一样,也有些学生对军训生活还很留恋。但不少学生军训结束后却再也不想受那个罪了。这似乎和组织者的初衷有些相悖。我的担忧也恰恰在此。如果学生们产生了这种想法,能说军训是成功的吗?
军训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军事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但重要的不是练练军姿、站站队列、来两下拳、打几发子弹,而是培养对国防事业的热爱和对军营的向往。
军训的时间一般有限。要想在十来天的时间里,塑造出一个合格的军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毕竟是学生而不是军人,完全按军人那样要求显然是不合适、不妥当的。所以,学生军训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们了解国防事业对于国家的重要、对于人民的重要;应该让他们知道国防事业需要他们的加入,他们也需要在军营里锻炼和成长。军训,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眺望国防的窗,敞开一扇通向军营的门。如果军训之后,能在学生的心灵里播撒下穿上军装的渴望、树立起携笔从戎的理想或者有一种为国防事业做些贡献的愿望,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有些学生曾向我抱怨,在军训的几天里基本没有洗澡。喷头少,学生多,教员为了赶时间,时间还早,就轰他们出来,身上打得肥皂都没来得及冲干净。饭吃不好,觉睡不踏实,有的教员常出脏口......我问他们毕业后是否愿意到部队服役,他们说没门儿!这难道不是事与愿违?
军训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懒散惯了,一下子拿他们当军人来要求,效果恐怕不好。即便是咬着牙坚持了几天,回到家后还是依旧如故。所以还是循序渐进为好,不要一下子把他们吓倒。
军训的教官要注意自己的对象,不是刚穿上的军人而是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顾及他们的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要太粗暴,而重在引导,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在我看来,通过短时间的军训,使广大学生对国防事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军人有了一定的感情,对军营有了一种憧憬和向往,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我,一个退伍军人的一点看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