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西安交通大学的老师讲了这样一件新鲜事儿:从这学期开始,老师在开始上每门课的第一课时,都要站在教室门口,迎侯每一位学生的到来。微笑,点头,致意,行注目礼。这一作法,已经成为教务处的一项规定。
来自各地高校的教师们闻听此事,纷纷群起而攻之。“这还了得?!即便现在比讲师道尊严了,老师也不该像服务生一样对待学生啊!”。还有的说,“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大懂得尊重别人了,在这样惯下去,更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了。”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持反对意见,闹得这位老师挺没有面子的。
其实还有比这个更邪乎的。我刚刚在中青报上看到,韩国明知大学,68岁的校长郑根谟,带着55名教授用脸盆接水,给即将走向社会的3500名毕业生举行洗脚仪式。那热闹场面咱没亲眼所见,但照片上那老头儿的确在给一位女生洗着脚。这不比交大的老师迎候学生难度要大得多吗?
世道变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老师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学生?到底应该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学生缴费上学是不是就真的成了消费者、甚至成了老师的上帝?这类问题搞的许多学校也稀里糊涂的,难免出现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老师和学生不是一对天敌,也说不上谁比谁就一定高明多少。作为老师不应该居高临下、以势压人。作为学生应该尊重师长、谦逊有礼。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
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但也需要应有的尊重。这种尊重更多的应该体现在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适合他们的各自特点,对其循循善诱、顺势引导。老师的教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需求;老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而不是学生说怎么着就怎么着,更不是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即便学生是缴费上学,也不能成为老师的“上帝”。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消费,老师毕竟承担着重要的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使命。特别是对于一些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学生,更肩负着引导、帮助、扶持的重任。更何况,我们还是礼仪之邦,具有悠久的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
现在,一些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也引发了一种不良的倾向。把学生的这种评价强调到不应有的程度,使得一些老师一味地迎合学生,该批评时不敢批评,该管理时不敢管理,上课时尽说些学生爱听的奇闻轶事,考试时也一个劲儿地放水。虽然学生给老师打得分是高了,但老师的许多责任也丧失了。等哪天学生醒过味来,还会抱怨学校、抱怨老师。
带着一队大学生去韩国。开旅行车的司机身体侧向车门,对每一个中国客人微笑点头致意问候。可我们的学生大多都视而不见,没事人似的。我常常在校园里、甚至在教室里和学生走了对面,但不少人就像遇到陌生人一般。其实,遇到陌生人也该点点头、谦让一番啊。
现在的学生有不少人没有眼力见,真的是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些基本的规矩、基本的礼仪都不大懂。在家,家长可以包容;在学校,老师可以忍让。但走向社会之后呢?谁又能把你当棵葱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老师再不加以引导,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他们就会习惯成自然,固化自己的不妥行为,将来走向社会就会碰大钉子、跌大跤。
如果这些问题搞明白了,我觉得老师先给学生敬个礼也没有什么冒天下之大不违的。老师真诚地问候一下学生、做个彬彬有礼的表率也是可以的。但这远远还不够,还要告诉学生应该回应老师的问候,告诉他们走在校园里、走出校门后应该怎么做!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4月28日的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