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透露,高层领导们已经召开了重要会议,专门讨论了加强体育工作的议题,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的口号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在学习方永刚事迹的时候,不少人都为他的患病而惋惜。他才44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可一查出病来就已是癌症晚期。在短短5年间,他在各地做了500多场报告,平均每3天多一场。他还承担着教学、科研等大量工作。不敢说是累跨了,但过度劳累肯定是诱因或原因之一。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光明日报前几日刚刚宣传的另一个教师典型,也是癌症晚期患者。对于许多国人来说,已经习惯了向病榻上的优秀人物学习的惯例。
其实,负担过重、英年早病的不仅仅是优秀人物、先进典型。教师、记者、警察等都是患病的高危人群。一些大款小款们、一些大官小官们、一些金领白领们,也不少忙于应酬,吃喝抽出了“三高”等毛病。如果说,如今的全民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不能说是危言耸听。
最令人担心的是孩子。多数孩子锻炼少、睡眠少、营养不均衡,结果是胖的多、瘦的多、眼镜多。每次军训,站队都能站晕几个。手无缚鸡之力,走不了几步就喊累,不知道将来怎么接好班。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央首长们研究研究体育工作,实在是太必要了。如果我们再不引起重视,再不加强体育锻炼,好不容易扔了的“东亚病夫”的帽子,有可能再被人家给我们带上。
体育锻炼少的原因,和负担重、社会压力大有直接关系。你往四周看看,那些溜弯儿的,那些扭大秧歌的,那些练个武术打打太极拳的,大多都是不再上班的人。孩子们整天忙得比大人还忙,起五更、睡半夜,很少有功夫锻炼。工作繁重,竞争激烈,使得一些青年人不青;上有老、下有小,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使得许多壮年人不壮。等到有时间锻炼了,已过度磨损的肌体很难恢复。
体育锻炼少,还和认识有关。许多人总觉得自己年龄不大,锻炼不锻炼没多大关系。一些现代生活方式也害了人。出门坐汽车,上楼乘电梯,高能量的快餐吃起来没够,在电脑前坐起来没个完,都害己不浅。
前不久的消息是,北京中考的体育考试将由原来的3项改为5项,由30分升为50分。未加证实的消息是,以后体育成绩也计入高考的总分中。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有关部门希望借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让更多的学生重视体育锻炼的举措。
对于孩子们来说,锻炼锻炼的确有好处,不仅仅是对身体素质有益,对学习也有促进作用。所担心的是,学业负担不减,体育锻炼还是会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督促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目前还缺少办法。有的单位坚持了多年的工间操也早被取代了。如果在年终考核、遴选人才、提拔干部时,能考虑考虑日常锻炼和身体素质状况,想必是会督促成年人投身体育锻炼大有好处。
如今,看个感冒发烧花的钱都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我们能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把身体素质搞好了,不等于创造了经济效益吗?锻炼的道理,多数人都明白,只是做起来时、忙起来时,就把锻炼的茬儿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过去清华提“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现在有人到不了50岁就不能上班了。将倡导锻炼的口号添加了两句,既有“每天锻炼1小时”的具体要求,也有“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美好愿景,应该说是人性化的表现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