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京媒体有关小升初的报道,不知怎么的,一下子想起了这样三句话:广州人只管自己赚钱;上海人不但自己赚钱,还要看看别人赚了多少;北京人呢,我赚不了,咱们谁也别想赚。没有任何褒谁贬谁之意,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引起的文化差异。
4月6日,北京一些媒体都充分报道了有关部门的小升初新政策。北京晚报在二版今日关注版整版做了相关报道。
有关部门所制定的规定主要是一连串的“不能”:不能跨区入学;不能更改电脑派位;不能举办重点班;不能举行与入学挂钩的考试;不能以各种竞赛成绩和考级证书作为录取依据......其核心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凭户口和房本而不管其它。其潜台词是:谁也别办实验班;谁也别想上好学校。
一切都是差别闹的。不承认差别,就不是实事求是。除了学校间的差别,学生间也有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想招好学生,学生想上好学校。所以才有了学生择校、学校挑人,也就带来了一些人心理上的不平衡。学校选人,必然要有一定的途径,所以就需要考试,也引发了竞赛成绩和考级证书等的问题。
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划片分配入学,也公平不到哪里去,住在名校边上的就占了便宜。电脑派位更是撞大运。要说副作用同样可以出现。比如,人们会想方设法迁户口;比如,有钱的主儿在名校边上买住房。
在目前阶段,很难找到可以准确、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或者自身条件的方法了。尽管考试也可以作弊,但相比较而言,还算是一种公平的竞争形式。如今,所有学校都不能自行组织考试或测试录取学生,用素质评价和成长手册来取代。这种作法的可行性、科学性究竟怎样,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素质评价也好,成长手册也好,在操作层面上也会有很多问题。比如,难以全面体现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人为因素太多。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不大欣赏,估计这学生的评价、手册也好不到哪里去。但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客观、公正的。
至于各种竞赛和考级,也不能全盘否定。据我所知,各种学科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都在举行,而这些选手肯定应该从娃娃抓起,也需要一些中学加以培养。当然,有多少孩子就有多少人搞竞赛是不妥当的。但如果没有孩子去钻研那些恐怕也不是正常现象。
对于实验班、重点班一直褒贬不一。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也不是个好的办法。还是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什么都可以实验,为什么教学不能办个班实验实验?对于那些确有天赋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不也是因材施教吗?即便学生本身没有特别之处,如果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吗?为什么一定要“吃大锅饭”呢?
尽管是义务教育,也要讲究个客观规律。吸引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办好的学校。当然,学校都办好了,也还是会有个差别的。所以,人们还是会有“择校”的期待的。靠一些行政手段来均衡“生源”,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有一利就有一弊。所以在制订政策时,一定要科学论证,慎之又慎。尤其是涉及到孩子们的问题,更是马虎不得。你订的政策不合适了还可以改,但由此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先例已经不少了。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4月11日的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