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的临近,各校的招生宣传也不断掀起高潮。许多学校不惜血本,采取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以求承揽人才。在招生宣传中,铺张浪费、过份奢华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实事求是地介绍学校情况,过份拔高、过份煽情、随意许诺的现象也应该引起关注。
山东省有关部门日前发出通知,严禁高校招生宣传铺张浪费,应该说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
据光明日报报道,各高校在招生宣传中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一般本科院校每年约在二三十万元,部分招生不理想的国办高职院校则达50万元,而民办高校的花费则更多。
不少学校都会派员前往各地进行招生宣传,其差旅费应该是笔不小的开支;各校把宣传品当成自己学校的高档名片,越印越精制、越出越豪华,彩色印刷、用纸讲究;有的学校在招生宣传中制作了大量高规格的展板,还搞了不少华而不实的装饰物等;有的学校花大钱在媒体上做硬广告、软广告,养肥了一些所谓的“教育版”、“教育周刊”。
各校的办学经费都不富裕,有些还是负债经营。所以,节俭应该是其发展中的要务。当然,招生宣传也不例外。即便是对那些经济实力较强的高校,也应该把钱用在点子上,不要一味地追求气派、排场。按说,招生宣传花多少钱是学校自己的事儿,外人没有插嘴的份儿。但学校的钱,要么是国家给的,要么是向学生收的。如果是学校给的,那是纳税人的,应该省着点儿花;如果是向学生收来了,还不如省下点儿,少向学生收点呢。
如今,没钱什么事儿都干不成。招生是一所学校的“进口”。这项工作做不好,肯定会影响全局。因此适当地投入是应该的。但要贯彻不花钱也办事儿、少花钱多办事儿的精神。
我也别要专利费了,在此说点儿不花钱、少花钱的宣传方法。发动学生开展向中学母校介绍大学的活动。每个大学都有个万八千的学生甚至更多。发挥他们的作用,效果好,花钱少;多采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办好自己的招生网站。北大招生网办的就不错。回答学生的问题非常及时。这也是传播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及时快捷的一种手段;练好内功,把学校办好,注重在平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度。
招生宣传中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本着为考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介绍本校的情况,不能夸大,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发布虚假的招生信息和广告。那种不择手段、把学生骗进学校再说的想法,既会留下学生工作的隐患,也会损伤自己的美誉度和公信度,最终还是要自食其恶果。
谁不说自己的学校好?但招生宣传重要的还是真实、可靠。对于学科、专业的介绍要客观公正,对于办学实力的描述要准确无误,对于就业形势不能信口开河,对于学校存在的不足不能闪烁其辞。负责咨询的人员,也不能“瞎忽悠”。因为招生简章上的话,老师说过的话,学生入学后是会检验的。至于那些有意欺骗考生、引发社会混乱的,应该严肃处理。
目前,各校的招生宣传基本上都是自己说了算。应该有个权威的检查监督机构。建议有关部门成立个审读小组,统一审查核对一下各校招生宣传品上水分和出入,替老百姓把把关。如果忙不过来,抽查一下也可以起到“有猫就吓鼠”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