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在4月植树高潮来临之际发出了呼吁:别把植树当成旅游。该报善意地批评了一些人不注重植树质量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把植树和旅游完全对立起来的提法,多有偏颇之处。
一方面要发动公民履行自己的义务,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一方面还要保证所造林木有较高的成活率,这在操作层面上本身就具有很大难度。公民人数多了,情况也会有很大差别,对待造林的态度也不完全相同,在造林中的表现有所差异也在情理之中。
多年来,我国全民义务植树的成活率较低是一个客观事实,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参与造林者没有掌握基本的技术要领所致。对于全民义务植树的成活率的期望值不该定的太高。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植树经验的人来说,指望他们像林业技术人员那样挖坑栽树,指望他们像大寨铁姑娘一样能够吃苦受累,肯定是不现实的。
义务植树运动搞了这么多年,还是有许多人对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大重视。采取百姓能够接受的形式,组织他们参与造林活动,不管其出发点如何,起码客观上都起到了扩大绿化的影响、宣传绿化的意义的作用。对于绿化这个社会性极强、却又不为社会所真正关注的事业,最重要的是先让百姓参与进来,然后再提升其参与的质量。
应该肯定,将旅游和植树挂起钩来是一个创举,是动员百姓积极参与绿化事业的一个有效手段。一些旅行社通过组织“踏青植树一日游”的活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也是应该支持的。参与者既踏了青、又植了树,也算是一举两得。对于社会的一些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包括经济活动)来吸引大家参与绿化,不但不应反对,还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对于那些在植树中没有按标准做的百姓,应该加强引导、指导、督导,而不能伤害其参与造林的积极性。不管怎么说,人家也是在尽自己的义务啊。
造林的目的不是为了栽树的过程,而是为了树木成活的结果。但对于全民义务植树而言,栽树的过程同样也很重要,是对公民进行绿色教育的难得的机会。不能因造林的成活率低,就反对人们把植树当成旅游的一项内容。所需要做的,是想方设法保证造林的成活率而已。
以我所见,植树不但应该和旅游结合起来,还可以和登山比赛结合起来、和购物结合起来、和明星大腕的见面会结合起来,和一切能结合起来的活动结合起来。这有助于扩大绿化事业的影响,有助于调动广大公民参与绿化事业的积极性。参与的人多了,绿化的事情就好办了。
我并不是赞成造林不讲究成活率。但我的建议是,在一些老百姓喜爱的风景名胜区专门划出一定的区域,专门供旅游者练习植树之用,让旅游者充分地、尽情地享受植树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参与绿化活动的良好习惯,而不过份苛求他们的植树效果。那些大面积的、需要保证造林成活率的地段,还是要靠专业人员和经过技术培训的志愿者们来完成。
如果真想普遍提高百姓参与造林的成活率,其办法一是大力开展造林技术普及活动,二是采取多种形式激励百姓在植树过程中严格按技术规程来。比如,可以搞个“看谁的树坑挖得更标准”现场秀;比如开展“看谁能把树栽活”大奖赛。还可以搞些现场视频直播之类的活动,让大家发送手机短信参与评选“植树能手”,设些“最佳态度奖”之类的奖项。
总而言之,目前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给参与绿化者泼冷水,而是要想方设法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参与绿化的人数尽可能多,越多,越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