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初三学生们最近大都在操场上较劲呢。原本取消的中考体育考试成绩突然又卷土重来,把那些平日里不大锻炼的学生搞了个措手不及。好家伙,整整30分啊,哪个考生不眼红?不但那些很少锻炼的学生开始拼命,就是病残学生也不愿意放弃,搞得一些学校忙着让考生家长写自愿参加考试的保证书,以免出现意外时摆脱校方的责任。中国青年报日前对此进行了报道。
河南省中考体育重又计分事出有因。据说,2005年取消计分后,学生开始轻视体育锻炼,学校也不大重视体育课程,从而导致了学生体质的急剧下降。该省的一位体院教研员称,“在现行体制下,对那分数当‘命根’的学生和家长来说,考试是最有效的指挥棒。”
这年头,为了能考个好学校,让怎么着学生就乖乖地照办。利用学生的求分心理来促体育锻炼,这招损了点儿。用考试来逼着学生上操场,不是条正道。
中国国民体育素质的下降实在令人堪忧。据说,对此领导很生气。于是,有关部门就开始想法设法来改变这一现状。对于学生们而言,有关部门所能想出来的办法,也就是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了。有些省市已经增加了考试项目,分值也有所提高,而且每一项的标准也都进一步提高。有传言,体育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在现阶段,考试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中国现有情况下,通过中考、高考来选拔学生相对还算公平的竞争,起码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将文化课的考试方法,扩展到体育上来,却是不妥当的。
体育课和文化课的性质有许多区别。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课是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利用考试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以前学习和掌握的情况。但体育则不同。体育主要是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一定是学生的某一项体育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体育成绩的提高。通过锻炼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就应该说达到目的了,而不是让学生一定要跑多么快、投掷多么远......
不同的学生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考试体育不大公平。中学生正处在发育期,有的发育早,有的发育晚,而且差别还很大。学生间的身体条件差异十分明显。有的长到了1.8、1.9米,有的才1.5、1.6米;有的像个豆芽,有的块头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用统一的标准来考试显然缺乏可比性,也很难公平。标准低了,对大个儿来说太简单了。标准高了,小个子就太困难了。
让学生锻炼一小时是好事儿。让学生多睡一小时也是好事儿。但这都是个系统工程。该多想点切实可行的方法、确实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别总想着用“考”来煎熬已经快被“烤”糊了的学生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