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试探着问我,写了这么多“看高考”的博文,好像都是给城里考生和家长们看的。我国农村的高考生比例更大,更需要帮助。他建议我多关注一下农村的高考生。我一下子怔住了。
的确,我写这个话题的博文时,真的忽视了这个巨大的群体。而忽视这个群体的又何止我一个人呢?从全社会来看,在高考备受关注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认真关注过农村的考生呢?
如果说高考生不易,那么农村的考生更难。他们除了经受所有考生都要经受的学业上的考验外,有的还要经受经济上的磨难。他们面前需要闯过的不仅仅是高考这一关,而且还要分心考虑万一考上了大学,到哪里去凑那笔学费。经济上的拮据,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营养。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的复习有更多的盲目性。
他们中的多数,父母也是农民。有些家境不好的考生,不但得不到父母的鼎力支持,反而还需要说服家长、为自己争取继续学习的机会。他们没有家长围着自己服务,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便利条件,反而还要为家里的生计贡献力量。他们所拥有的,除了老师教给自己的那些东西,就是自己钻研出来的了。什么冲刺班、辅导班,离他们都很远。那些卖辅导书的、卖高考秘笈的,也很难赚到他们的钱。
与城里的一些孩子们不同,农村多数考生的家长们不可能给他们太多的帮助。家长能够给予他们的,最多是精神上的鼓励。至于报考志愿等等,除了老师之外,主要靠自己作主。一个老师有那么多学生,怎么顾得过来?报考志愿那么复杂的学问,刚刚冲刺过的农村孩子怎么能搞得清楚?更何况,他们报考时还会多一层考虑、多一些限制因素。收学费太多的不能报,离家太远的不能报。有的考生分数很高,原本可以上个好点儿的大学,却因为不明白报考的秘笈或出于经济原因却只好低就了。
现在的农村与前些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条件也有所改善,但相比城市而言,总体上还是有些差距的。特别是那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就差得更多些。对于这些考生,社会和教育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当然,首先要加大农村中学的建设力度,多投资,多给基层中学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从整体上提高这些中学的教学质量;其次,要提倡城里的中学与农村中学的对口支援,即便支援不了多少钱,也可以多帮助基层中学的教师备备课,搞些示范教学;再次,组织些志愿者,在高考的关键环节上,为农村考生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给予一些具体的、实际的指导。最后,各高校在招生宣传上也该增强些针对性,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和帮助。这既是为大学选拔人才之必须,也是在为入校后的教育奠基之举。
此文刊登在4月4日北京考试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