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市委书记的报道放在哪儿是个问题

(2007-04-04 06:50:04)
 
    “在二版找汪洋”,是重庆日报改版后对党政领导报道的一种通俗说法。汪洋是市委书记,有关他的报道放在了二版。这不但在当地成了新闻,而且在3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还上了头版。
 
    重庆出台了一份文件,对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的常规调研活动报道做了规定,而且还挺具体。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也不上头条,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据说,这是汪书记的动议,他批示说,“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去”。
 
    多少年来,党报要闻版基本上都是“要人版”,头版更甚。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中,基本上全是领导形象。做媒体的人嘴上不说,心里嘟囔;老百姓没别的撤,干脆不看就是了。我做过调查,十几份报纸放在一起,没有人首选机关报看;一张机关报拿着手里,头版的浏览时间最短。
 
    从这种意义上说,汪洋书记算得上很有自知之明了。他主动提出让出头版来给基层群众,应该说是一种亲民、尊民、爱民的表现。在他的授意下,重庆有关部门去年年底出台了文件,就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40条措施,其中不乏字数上限的精确限定。
 
    汪书记的新闻改革有积极意义,但似乎也并不科学。衡量一个事儿是不是新闻,有个新闻标准;权衡一条新闻上不上头版,有个新闻价值大小的问题。既不能为领导是大,无论领导的什么事儿都报、都上头版,也不能不管是领导的什么事儿都放到二版去。也就是说,一切按新闻标准、新闻价值办事儿。
 
    但新闻的标准和新闻的价值里有一个要素,是人物的显著性。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能不能构成新闻、其新闻价值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主角所构成的新闻,其新闻价值也不尽相同。
 
    在这一点上,党政领导和普通百姓相比有其天然的优越性。所以,他们在新闻媒体上亮相、曝光的机会多一些也是正常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报道党政领导,而不是报不报的问题。从读者的角度报道领导的消息,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即便是放到了二版,还是没有人看。和百姓有关的、关系密切的,该上头版上头版,该放头条放头条。没有多大新闻价值的,日常的、工作性的活动,放在二版也不合适,否则二版照样会在百姓眼里变成垃圾筐。
 
    中青报的报道中举了个例子,我以为《重庆日报》处理的并不大妥当。一版头条是《胡社长和他的挑水队》,讲述一位社长天天为老弱病残挑水,感动了50多位村民,他们自发跟在社长身后为157户村民挑水的故事。而《市委书记气象局问策,一周内有望降温降雨》却在二版。那是去年91日的报纸,重庆依旧高烧,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臻于极致。在这样的日子里,书记能到气象局里问策,而且报告了可望降温降雨的消息,这难道不是重庆市民所关注的吗?可以说,后一条的消息,关注的百姓更多些,新闻价值也就更大点儿。即便不好说哪个大、哪个小,但汪书记的这条报道上头条是应该的。
 
    所以,既不能拿领导的鸡毛蒜皮之事都当成新闻,也不能因是和领导有关的新闻就让位于其它新闻。报纸是办给百姓看的,不是办给汪书记的。报纸上登什么、登在什么位置,从根本上说,应该由订这份报纸的人说了算。
 
    中国青年报把这条消息放在头版,而没有放在其它版,就证实了我的这个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