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变性”之类的字眼和人挂钩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的时候,这两个字开始向植物界进军了。昨天北京的好几家报纸上都用大号字标出了“变性”,只不过说的是杨柳了。
这些报纸的标题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性”。有的说,打针吃药,雌杨变性(北京晚报);有的说,“变性手术”帮北京治飞絮(信报);有的说,雌柳尝试“变性术”(北京青年报);有的说,杨柳变性,少生飞絮(新京报)。刚刚又到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包括新华网在内的网络转载的杨柳“变性”新闻多达28条......
我一直热衷绿色传播,并一直倡导科技新闻通俗化,按说该为媒体对杨柳等植物的关注高兴才是,但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此这般的用在了植物身上,靠“变性”这类敏感的词汇来吸引受众,我能找出来用以评价的字只有两个——“低俗”。
标题字号不小,其实内容很简单。技术人员将雄性杨柳枝条分别嫁接到雌性杨柳树上,用以降低春天的飞絮。据我所知,在技术含量上,这原本没有太多的可圈可点之处,是“变性”两字使这篇不怎么起眼的报道“化腐朽为神奇”。我看到的好几家报纸不但做了粗黑字体的标题,而且还放在所在版的头条或二条的位置。
我不是“谈性色变”的老古董。人有男女,树有雌雄,也是正常现象,也没有什么可以避讳之理。在科技新闻写作上,适当采取一些“拟人”手法,以增强可读性来吸引受众也是应该鼓励的。但在大众传播媒体上,过分地突出“性”,甚至连植物也不放过,就显得不那么有品位了。更何况从严格意义上说,在雌株上嫁接雄性枝条也不是变性。
如今,不少媒体都把与“性”有关的东西当成吸引眼球的法宝。在报道人的新闻时,“性”字已经挖掘被到了极致。对于那些盯着“性”等字样不放的人来说,如今开始将拟人法不恰当地推而广之,随意应用于植物、动物身上,会使原本纯洁的生物世界也开始变得像有些人那样猥琐。
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昨天媒体报道赠港大熊猫即将启程的消息时,就有一家党报在标题里标出——“两岁佳偶”一见钟情。其它媒体也差不多都是“小夫妻”之类的说法。神吧!简直太有“才”了。
现在,媒体对动物植物、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关注得太少。一方面,希望媒体能加大报道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希望传播者“词下留情”,保持绿色新闻的纯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