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北京的学生有较多非议。不满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北京的学生不用功,却能在高考中占尽优势。有的考生甚至举例说,他比北京考生多了100多分却坐在了同一间教室里。这种情绪反映在一些人身上,就是呼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这方面的舆论常常见诸媒体。这种情绪反映在一些学生身上,就是和北京学生在情绪上的对立,有的入校后还影响了交往与沟通。
看到有网友在我的博客里写下这类留言之后,我曾问一位正在紧张备考的北京中学生。他的回答是:有的北京学生没有外地学生用功。有的学生比外地学生还用功。反复琢磨着他的话,感到真是说到了点子上。北京学生是个大概念,外地学生也是个大概念。以地域或行政区将所有考生归在一起,笼统地评价用功还是不用功,难免会出现误差,也有失公允。外地的多数学生的确很辛苦,但北京的多数学生同样也很用功。
到山东出差,那里的孩子不少在初中时就在校上晚自习。放了学回到家都快22点了,有时还有一大堆作业要做。第二天一大早就从床上爬起来,又到学校上早自习了。河北的一些学校封闭式管理,1个月只放两天假。我听了心里真是酸酸的。这些孩子真的是太苦了。
但据我所知,北京许多中学都没有住校条件,只有那些家住的实在太远、而且成绩优秀的孩子才能住校。有的高中生家在几十里外的昌平回龙观,天天早出晚归。北京城又大,孩子骑半个多小时的车才能到校太平常了。那年北京大雪全城堵了车,有的孩子回到家都后半夜了。打那以后,不少家长说什么也让孩子带个小灵通什么的,否则,挤在公共汽车里和家里联系不上,大半夜还没回了家,作父母的还不急死?一天,有个中学生迟到了。原来,离家太远的他和老爸偷偷住在了办公室里。看门的师傅锁了大门,他死活出不了办公楼。
一个家长告诉我,每天她11点睡觉的时候,孩子都还在挑灯夜战。我住的这片楼房,早晨6点亮着灯的房子里,肯定有要上学去的孩子。七点左右你看吧,赶公共汽车的、骑自行车的、急匆匆赶路的,多数是穿着校服的孩子们。许多家长们早就盼着高考结束,不为别的,就为早晨能睡个懒觉。北京的学校大都不敢随便加课,不敢在周末、晚上等时间段内把学生圈在学校里补课,但有的老师要么就是留一堆作业,要么就是把课件都发到学生们的邮箱里。有的家长还自发地联合起来搞“军训”,假期、周末把孩子们拉到郊区营房里,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跑完操后再集中上课,比不放假还要紧张。北京的多数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报了一堆课外辅导班,在细心地运筹下时间才能排得开。甭管星期六还是礼拜天,无论是刮大风还是下大雨,基本上是风雨无阻,节假日不休。
不排除有的北京学生没有外地学生刻苦,但哪个地方的学生也都有用功的、不用功的。按比例来说,北京不用功的学生不一定比外地大。
其实,“用功”只是一种难以量化的状态,以“用功”来说事儿,本身就很难说清楚。什么算用功,什么又算不用功?另外,用功与否,和学习成绩高度不一定成正比,和成才关系也不一定是正相关。用功的,不一定学习好。不用功的,也不定学的不好。据我所知,一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师资水平好的学校、老师认真负责的学校,学生相对而言,负担的确轻一点儿。反而那些各方面条件差些的学校给学生压得担子重。好老师,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语言讲明白;而有的老师,可以把简单的问题用复杂的语言把学生给讲糊涂了。好老师,留的作业精而又精,但效果很好;有的老师让学生做了无数作业,但基本都是无用功。从学生角度看,也有不少北京学生不是在那里死读书、干做题,而是学得很灵活、很自主,看起来似乎也很轻松。
有人认为北京的学生考分比外地低。这也要具体分析。相对而言,北京招生的数量多些,但占半数还强的名额是高职学院或二级学院的。去年进入北大、清华学习的分数线都是660多分,比外地一点儿都不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考生情况差别很大,但对于很多重点院校而言,北京学生高考时的分数和外地的相比,有低的,也有高的。再说,北京单独命题,和外地不是一张试卷,可比性并不强。北京考题难度虽然不见得比外地难,但灵活性很强。在认为北京高考分数太低的舆论压力下,去年稍稍降低了点儿考题的难度,一下子就多出了好多600多分以上的学生。
高考本身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在现阶段也难以取消。在这个指挥棒下竞争,无论是外地的学生、还是北京的学生,谁都轻松不了;各高校的招生人数向所在地区有所倾斜,尽管不尽合理,但看来也一时半晌改变不了。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抱怨因地区引起的的某些差异,除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加深彼此的矛盾,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我们期待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的再度增加!到了只要想上大学就能上的时候,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不是因为我在北京才这样说,是因为我体验了北京学生和家长们走向高考路上的艰辛。与其比较哪里的考生最苦,不如团结起来,为学生们多做些实际的工作。哪里的学生,都是祖国的花骨朵,都是祖国的明天。不是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