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那壶不开提哪壶?昨天的人民日报让我们对此有了领教。江苏无锡一家影城,把20位盲人领进了电影院“看”了场电影。该报在政治新闻版里刊登了两张照片对此加以报道,其中一张是盲人和义工的特写,十分引人注目。
所谓的让盲人“看”电影,其实就是“听”电影。每个盲人身边都坐着位义工,给他们解说电影的内容。从照片拍摄的宣传板上写着的“主办者的语录”:盲人和正常人一样有健全的思维和情感,当然也能通过“听”电影来体验电影的艺术魅力和生活乐趣。
主办“让盲人走进电影的主题活动”,其出发点是好的,在策划和实施上都下了一番工夫。但我以为这样帮盲人没有帮到点子上。主办者只看到了他们有健全的思维和情感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同样有自尊自爱的一面。让盲人看电影,如同让听力有障碍的人听收音机,如同让不能说话的人唱卡拉OK,是强人所难,揭人所短。表面看起来是对盲人的人文关怀,但实质上是对其残疾的不尊。
并不否认盲人有极强的听力,在电影院里可以“听”电影,但其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其一,电影艺术不是广播剧,“声音”是一种表现手法,但画面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义工如何绘声绘色地解说,画面上传达的内容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其二,听电影的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义工的解说,两个声音叠加在一起,还不够闹得呢。有多少个盲人在“看”,就有多少个义工在旁边说,这电影院还不乱了套?对于盲人来说,这电影肯定“看”不好,顶多是感受一下电影院的音响效果而已,或者满足一下好奇心,对看电影的皮毛有个不准确的了解而已。
可以肯定,电影院不是就给这20个盲人放映专场。照片的画面也证实了这一点。把这些盲人领到大庭广众之下,暴露其弱点,只是让他们替主办者造造声势而已。如果真的关心盲人,要做事情很多。比如修好盲道,比如赠送些盲人的读物,比如送台收音机什么的等等,都会比把他们领到电影院里要实惠的多;如果真想让残疾人看看电影,不妨费点劲儿把那些行动不便的人接到影院里。
前些日子,在电视上看到科技人员的一项新发明,可以让聋哑人邰丽华“说话”:她借助电脑软件书写,可以将想说的话变成书面的文字再转为声音让对方听到;对方说的话,可以转化成文字让她在屏幕上看到。聋哑人和其他人的交往,不用比比划划地也可以完成了。这才是对聋哑人的真正而有效的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