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渠门中学高三有近30个学生拿到了“绿卡”,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在教室听课,还是到专门的“绿卡自习室”自习。据校长说,这是为了增强学生自主性、因材施教的尝试。
今天的晚报报道说,拿到“绿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如果觉得老师讲的基础知识自己都会了,可以去自习。这些学生还可以针对学科弱项选择一对一的辅导老师。“绿卡”班还有一名专门的特级教师提供学习指导。从一模考试的成绩看,这一制度效果不错,“绿卡生”成绩喜人。
因材施教没错。但马上就要高考了,开设这样的“绿卡”班是否妥当?我反复读了几遍这条消息,怎么感觉好像不是什么自主学习,而是给少数考生开小灶呢?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吃点儿小灶其实没有什么,但何必一定要打着教改的旗号,还如此大张旗鼓呢?
消息里说的明白,持“绿卡”者有老师一对一的辅导,还有专门的特级教师提供学习指导,却没有说该校发放“绿卡”的条件是什么,又如何遴选的持卡者。只是笼统的说,这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但学习成绩的强弱如何量化?还不就是看分数高低吗?将高分学生分离出来,给予优惠政策和特殊关照,也算得上是因材施教,但还是没有摆脱得了应试教育的影子,只是赋予了老的方法一个新的名字而已。
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人大附中一位班主任的说法,叫做“一个也不能少!”指的是让班里每一个同学都能如愿以偿。尽管一部分学生已经吃了保送的定心丸,可学校和老师依然没有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希望他们利用好高中最后的一段时间,整理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拾遗补缺,为将来进入大学学习奠定基础。这位老师说得好,如果把考大学当成目的,那你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如果把提升自己作为目的,你们才是刚刚开始。该校没有把这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捧上天,没有给他们发绿卡,也没有给他们单独开什么“绿卡”班,而是把他们当成普通的同学一样的看待。尽管班里有的同学对此有些抱怨,但学校和老师还是没改初衷。
因材施教只是个相对概念,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做到一对一的教育。既然反对分快慢班,既然反对分重点校和非重点校,既然反对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既然从小学到中学已经搞了差不多12年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有什么必要在这最后冲刺阶段发什么绿卡呢?
从晚报的报道看,对于持绿卡的学生显然是有了些好处,但该校还有差不多400名学生呢。持“绿卡”者的自由和优越,对于没有获得“签证”的人而言,究竟是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还是给了他们无形的压力?如果是我,肯定是后者。因为,学校说了,绿卡是发给学习能力强的。我没有得到,那自然不强了。
离走进高考考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还是少来点儿“绿卡”这类的花样吧。如果真想因材施教,那就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抓起,尽可能早抓起。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3月21日的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