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报志愿方法五大缺憾及改进方案(铁铮看高考9)

(2007-03-15 17:36:23)
    今天的晚报刊登了有关北京高考报志愿的有关规定,警醒那些原本就在为报志愿发愁的考生和家长们,“决定命运的时刻就要到了!”不用说,等待他们的将是“绞尽脑汁”、“权衡再三再四再五再六”,即便是整夜整夜地在床上“烙饼”,结果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曾写过一篇《高考报志愿难,难于上青天》的博文。其中之难,局外人难以体谅。总之一句话,相当的复杂。许多考生、家长对此伤透了脑筋,却还是不得要领,无法抉择。临到最后时刻,一咬牙一跺脚也就瞎蒙着报了,“爱谁谁了!”
 
    尽管反对扩招的舆论很猛,但还是有不少考生不能进入大学校门。更何况,人往高处走,谁不想报个好点儿的学校、好点儿的专业呢?报的人多了,竞争自然就变得更加激烈了。所以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在报考技巧上占点儿优势,而这点儿优势可不是好占的,涉及的可变因素太多太多了。这是报志愿难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但报考的有关规定、录取的有关程序不合理、不人性、不以考生为本,是报志愿难的最重要原因。时代飞速发展,可北京的报考方法却没有随之变化,人为地制造了许多令考生和家长难以定夺的烦恼。这些应该改变而且可以改变的方法沿袭多年,竟形成了一种定式,很少有人想起来改改,似乎也没怎么看到舆论的批评。
 
    就北京而言,其报志愿的方法至少有以下五大缺憾。下面提出改进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其它省区亦可参照“执行”。
 
    缺憾一:考试之前报志愿。
    一但有个“骏马失蹄”就褶子了。超常发挥的“黑马”,也没有好果子吃,多考的那点儿分儿也没有什么用。虽然有一模、二模的成绩垫了个底儿,但这样的大考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尽管考后报志愿也有缺憾,但相对而言,毕竟大家对自己的发挥有了谱,针对性会强得多。
    改正可行性指数:*****  目前许多省份都是先考后报,也没见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
 
    缺憾二:报考名校太冒险。
    在750分满分的情况下,少考几分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如果你敢报考北大、清华等名校,除了平时基础特别好之外,还得有股子敢冒险的劲头、豁出去才行。06年两校录取线660多,有不少考生一两分之差至今还在复读校里鏖战。虽然有的学校开始接二志愿的高分考生,但要么名额有限,要么就是实力和名校差得太多。如果能把几个名校放在提前批录取,这个问题一准儿就迎刃而解了。
    改进可行性指数:*****  上海等地就将北大、清华放在零批次提前录取,不耽误学生报考复旦、交大,实行多年效果也很好。人家能做到的,北京也能做到。
 
    缺憾三:各校分差难把握。
    按照现在录取的方法,各志愿间的分数档次拉得过大,至少要在几十以上。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各校及有关专业的情况就够花点儿工夫了,但还算有所作为。如果能将学校间的录取分数级差把握好,真的太难了。如果逆向填报了志愿(比如二志愿校反而比一志愿高了),那么这个志愿就等于零了。如果让考生在填报时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成绩填报,不用过多地考虑别人报考的因素,就会简单地多。也就是说,允许考生真正按照个人意愿依次选择理想学校,成绩够了该校的录取线就取,不够则继续按志愿依次进行。
 
    改进可行性指数:****  北京中考就是这样填报志愿的。中考时,海淀区的考生,不管实力如何,都可以依次填人大附、北大附、清华附、北航附、石油附,最后填个能兜底儿的中学。没听哪个人说中考时为报考志愿发愁,怎么轮到高考了,就不行了呢?有记者朋友曾经请教过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人家说研发多校动态录取的程序在技术上不是什么问题。
 
    缺憾四:大年小年没个准。
    一旦第一志愿没有报好,比如大家过于集中了(俗称大年),就一下子落到了差几十分的二志愿。但同时有可能有学校遇到了“小年”,考生报的少,(不是学校不好),录取分数就要低几十分。但大年、小年不是考生能够掌握的了的。如果在报名过程中先请考生预报,同时动态公布各校报考情况,就会减少许多报考扎堆儿现象。
 
    改进可行性指数:****  除了工作人员辛苦点儿外,似乎没有什么难度。
 
    缺憾五:每人只能选一校。听许多老先生说,解放前,他们考大学时,可以同时被几所学校录取,开了学还可以慢慢地权衡、斟酌。现在有些人报国外的学校也能同时报几所。但现在的考生只能有被国内一所学校录取的机会,而且一旦被录取后没有到校报到还要受到“制裁”。这就大大强化了考生在报考时的难度。如果考生可以同时拥有多种选择的机会,报考压力就会减少许多。
 
    改进可行性指数:*** 不是不能为,而是想不想为。更何况还有必要体现我们新中国的优越性呢。
 
    以上草案和可行性分析如若不妥,请批评指正。如若同意,请留尊姓大名。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3月21日的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