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环境太差了。按说多些栽树,应该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植树活动,我们国家还专门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树不仅仅可以改善环境,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而且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许多地方流传着“要想富,多栽树”的说法。
河南商报近日的一则报道却让人大跌眼镜。为了多要政府补偿款,郑州一个屯子的村民这几天一下子栽了1万多棵小树。最密的地方10米长的路段,栽了98棵树苗,1米见方的地方就栽了36棵树。两棵树中间连个拳头都塞不进去。
树种得太密是不可能长好的。这个道理村民们一定“门清”。他们之所以热衷于突击种树,为的是钱。原来,传言要征地修路,“一棵小雪松估价350元,手腕粗的银杏树100多元”的消息不胫而走。过了春节之后,农民们在自家的自留地上就起劲儿地种了起来。
包括媒体记者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为了自己多得点补偿款就突出种树、过量种树的行为不应该。我也有同感。但把板子打在农民身上、一味地指责他们也不大合适。如今的农民生活都不富裕,利用自留地、多栽几棵树赚点儿钱也算是劳动所得。问题在于,一是传言四起却没有及时说明和解释;二是有关补偿的规定尚有缺陷;三是有关部门、当地政府应对不当。
根子在补偿的规定上。占了百姓的地,支付一定的补偿费是应该的。但究竟该补偿多少,怎么补偿,应该有个科学的、在法律保护下能执行的规定。这个既顾及了农民利益、又不让政府吃亏的规定。不是某些人拍着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农民“狮子大张口”要来的,更不是“钉子户”闹事闹出来的。要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也要在农民中做深入细致的宣传和思想工作。这些规定不能只有少数人知道,而是使补偿在阳光下进行。别的不说,如果规定里有树龄不足几年的不予补偿的话,农民们断然不会费劲儿再那里可着劲儿地种树了。这种规定确定起来有很大难度,但如果下番工夫还是可以拿出来的。
要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特别是和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一定要及时、迅速地加以公开。无风不起浪。如果能够及时向百姓通报情况、甚至能让百姓直接参与决策,传言就没有了市场。看来,当地关于征地修路的传言并非是空穴来风。但由于没有正式发布有关信息,所以有关小树也可以赚大钱的谣言才有了市场。
有关部门和政府的不作为也令人遗憾。发现了突击过量栽树的作法之后,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听之任之,才使得事态不断扩大,局面越来越难以收拾。报道中说,镇政府某主任说,没有办法管理。毕竟是自己的责任田, 别人不好干涉。此话差异。田虽然划给了农民,但对于田里种什么、栽什么、干什么,政府还是应有有权过问的,起码是可以加以引导的。看着有些人在自己的地里做傻事而不闻不问,也是一种渎职。郑州市某局的一位工作人员称,有时候一个小项目,政府就会多付出几百万元。如果不该付,政府没有权利拿着财政的钱送人情,用国家的钱为自己的无能付费。
如果村民们真的知道了“科学种树定能富”的道理,多在房前屋后、田头地埂栽上几棵树,多来点儿农林复合经营什么的,不用这样荒唐地栽树换取点儿补偿款,照样也可以挣到钱,而且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但这同样需要政府的开导、引导和指导。
此文刊登在3月13日《中国绿色时报》的绿色时评栏目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