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特别爱凑热闹。大学生招聘会就是一例。
今天北京的许多媒体都报道了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的盛况。昨天,6000多女生排起来千米长龙,会场外几百米街道上都是等候进场的人流。大学生们挤挤一堂,许多展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真不知道在这样的混乱场面中,到底能不能使大学生们和用人单位良好的沟通、洽谈,从而达成相应的协议。
早些时候媒体曾报道,有地方在举办招聘会时,前来求职的人之多把滚梯都挤坏了,有的把展台都压垮了。还好,还没听说过因办招聘会引发的其它恶性事件。
记得在悉尼,一次吃完晚餐后,几十个中国人站在路边边聊天、边等旅行车。一位老太太好奇走过来问: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多人围在一起?是有人结婚还是搞生日party?想必是在羊比人多得多的澳洲,很少能看到有这么多人聚在一起。那么几十个人凑在一起,已经足够她老人家吃惊了。如果她到中国来看了大学生招聘会,还不吓趴下才怪呢。
中国人多是事实。正因为如此,才不必一定要把人都聚到一起。可以想象,6000多大学生从四面八方赶到就业市场,要花多少时间,要耗多少精力,要付出多少代价?就算这是就业必须的投入和成本,如此赶集似的招聘会效果究竟如何呢?人们挺多就是排了半天队,用出吃奶的劲儿挤到展台前,或者瞄瞄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招聘的职位,或者把自己静心制作的简历投上几份。如果想和招聘人员聊上两句那是难上加难。在如此能挤出人命的场合下,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组织者是不是赚了钱我就不知道了。
招聘会作为一种沟通供需双方的形式,曾经发挥过很好的作用。用人单位集中在一起,大学生们跑一次就可以和几十家单位见见面、聊一聊,有的当场就可以签约。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合适的环境条件。人数不能过多,就是一个必要条件。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求职人数的增加,如今的招聘会都是人满为患。还延续赶集的形式,显然是不合适了。工作没找到还算其次,一旦引发安全事故把肠子都悔青了也没有办法挽回了。
早就进入了网络时代,赶集式的招聘会也该改改了。比如,可以利用网络集中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大学生们通过网络递交自己的简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进行初审后再有针对性的约学生面试和洽谈。这样做完全可以避免大学生人挤人的局面出现,既节约了双方的时间和精力,还可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效率,同样可以达到招聘和求职的目的。
之所以赶集招聘会的形式该改而不改,原因在于有关人员的观念没有更新,只图热闹,不讲求效。只图自己省事,不顾学生疾苦。既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也没有体现为招聘单位服务的精神。
我是局外人,既不求职也不招聘,只是见到不平,敲字相助。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同意我的看法,如果能把你的意见留下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大家都有同感,我想那赶集招聘会真的该寿终正寝了。有关部门别看着大学生们挨挤、招聘人员喊哑了嗓子却不管不问,还是想想新的点子为好。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3月21日《中国教育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