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点儿东西留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那一定非春节莫属了。但春节像这样过下去,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被人们所轻蔑了。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几乎成了硕果仅存。中秋节也好、元宵节也好、端午节也好,除了商家的炒作之外,在许多人的生活中似乎都成了可有可无的装饰,甚至连睡个懒觉的假都没有。至于仁、义、礼、孝、信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在许多人身上也已经荡然无存了。在某种程度上,对孔子的崇敬我们还没有老外们虔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还没有韩国人用心。
其它的先放在一边不说,就说春节吧。许多人都觉得越过越没有意思了。
不团不聚没过年,但回乡的路,却是如此艰难。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过年就是一家子围在一起守岁。就这个“团圆”的观念不知道害苦了多少人。“一票难求”,映衬着运力的不足。人们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去,再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不少人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工攒下来的钱,都赞助给了铁路局、航空公司、长途汽车运输队。在家还没有消停两天,人流就开始回潮。典型的花钱买罪受。如果一家人真的想聚聚,何必一定要凑到春节?没办法。目前流行的春节文化内核就是团圆。
过去过年人们盼的是改善改善伙食,如今对许多人来说吃已经成了负担。吃多了,怕长胖;喝多了,怕三高;一家人辛苦了半天包出的饺子、炒出的菜,那些宝贝孙子、孙女们根本就不新鲜。有的爷爷奶奶节衣缩食给晚辈们攒下的压岁钱,还没有孩子们平日的零花钱多。全国发展不平衡,还有许多地方吃好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对许多人来说,穿新衣、吃饺子之类的物质上的诱惑基本上没有了。
春晚越看越没劲。过去,一家人围着电视机看春晚,是春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但过去春晚在大年三十唱主角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别看春晚的导演拿出了吃奶的劲儿,但百姓们还是不买账。见过世面的观众们对于春晚,挑剔多于欣赏,要么频繁换台,要么就玩麻将打扑克。别看央视自己吹的收视率、满意率多少多少,其中水分是天知地知人人皆知。这样下去,春晚真的是自取灭亡。
过去时兴走家串户拜年,如今改成了短信。千篇一律的短信,看着都让人烦,都是网上下载的,一点儿都不真诚。关系好点儿的,打个电话说两句全国统一的套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恭喜发财”也没有多少新意。
如今许多地方都已经可以放鞭炮了。但过去放鞭炮还有些内涵,现在除了吵得你心烦意乱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说道了。再有,就是越做鞭炮越豪华,越卖鞭炮价钱越贵,还有就是一些胆大之人付出的眼球、甚至生命的代价。
电视节目还没有平日的精彩,报纸比往日薄了许多,卖菜的回家了,保姆返乡了,邮局、银行、商店关门的关门,要不就是缩短营业时间,人们的生活反而不方便了。你如果选择全家出游,那更是大错特错了。价钱比平日贵了许多不说,哪儿哪儿都是人。飞机不好坐,火车都是人,到了景点也和煮饺子一样,小孩子看屁股,大人看脑袋。
出门没意思,在家呆着没意思。回了家没意思,不回家更没意思。还没等你缓过劲儿来、醒过味来,又该上班了。可你那过节综合症,恐怕三天五天都好不了。春节什么时候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关于春节要不要捍卫的争论还在继续。明年的春节还会这么过的。不过,如果过春节没有文化的味道,只留下个传统的外壳,即便是能勉强延续下去,恐怕也没有太多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