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的编辑们其实挺辛苦。大过年的还在编报纸不说,还专门开辟了《陪爸妈过年》专版。春节以来每天两个版,而且还有的是当日新闻,版头上“陪爸妈过年”五个红色大字十分显醒,内容更是十分煽情。
 
   
我刚刚陪父母过年回来。看这两个版的时候心情似乎还算说得过去。虽然父母年迈体弱令人牵挂,但毕竟陪着父母看了春节晚会,一起吃了年夜饭和初一的饺子,祖孙三代一起打了几圈麻将。虽然没有帮助父母做些什么,反而添了许多麻烦,但心里也还是踏实了点儿。
 
   
但如果真的有谁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回家陪父母过这个年,不知道他们是否还会看这两个版。如果是单亲家庭的,如果是爸妈不健在的,不知道他们看了这样的两个版会是什么滋味。
 
   
其实,中国人的恋家情结已经够重的了。尽管有些做子女、做晚辈的不够孝顺,但大面上也还是说得过去的。平时是否“常回家看看”难说,但过年总是千方百计地往家赶。极少有人没有特殊情况却不和爸妈一起过年的。小两口因为回哪个家、陪谁的父母过年,吵架的、拌嘴的,甚至闹离婚的,不在少数。真的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回成家的,心里大多也是非常惦念、牵挂的。一个在单位加班的职员说,千万别和我提“回家”两字......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人把孝敬老人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突破口也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大目标的。前几年,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了大江南北。今年春晚,严顺开饰演的老人为了让儿女回家给他过生日,不惜装病坐上了轮椅。紧接着的那首歌曲也唱的是孝敬父母的,只是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
 
   
打开电视,回家团圆的话题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就连广告也大打“回家”牌。去年刘翔为可口可乐做了“回家”广告,今年虽然换了一家子熊猫,但主题还是一个“回家”。
 
   
原本没能回家就已经够受煎熬的了,再置身于“回家”的社会氛围之中,可能就是双倍的煎熬。如果脆弱点的,想必是承受不了的。同样,哪家的孩子没能回家过年,做父母的年也不好过。不但自己要忍受孤独和冷寂,邻居、亲戚的询问就够受的了。
 
   
我也说不清楚,但总是有种感觉,是否一定和父母在一起过年才算孝敬父母?有条件的,应该尽量回家看看,和父母一起辞旧迎新。但如果这的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回家的,是不是也没有必要太自责呢?社会舆论也没有必要一定非要营造一个“过节就等于在一起”、不在一起就不是过年的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间上的在一起越来越不容易了。不管怎么说,在国内工作、学习回家的愿望还好实现,对那些远渡重洋、在异国工作、学习的人来说可就难多了。和老人一起过年固然是传统习俗,也是做晚辈应该做的。倒是心理上的相通显然更为重要。有时,形式是必要的,但内容和形式比起来,还是内容更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