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来,关于云南富民县“漆化”荒山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据报道说,为了将老首山体喷涂变绿,有人用了45天时间反复喷涂,耗资达47万元。有人指称农林局是“漆化”荒山的始作俑者,而农林局也在喊冤。
 
   
至于“漆化”荒山的主角到底是谁,随着调查的深入自会水落石出。我们所关注的是所谓“漆化”荒山的动机、效果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绿化和漆化,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效果却差之万里。绿化使荒芜的山上长出树木来,不仅仅为了那抹绿色的本身,而是为了靠树木吸收二氧化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如果为了绿而绿,那么用油漆涂绿山体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了。但可以肯定的说,用油漆涂抹出的绿色,即便可以以假乱真,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没有丝毫作用,更何况油漆对环境是否造成破坏还是个问号。
 
   
此前,看到过有单位为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某一特定的地块绿起来而采用了种麦子的作法。如果不是为了虚报绿化面积,似乎也不失是一个办法。不管怎么说,麦子也算是一种植物,也能起到一定的美化效果,对环境不至于造成多大的破坏。
 
   
漆化荒山的初衷,不知道和对“绿”的理解出现偏差是否有关。有人说绿色,是最美的颜色,恐怕是对植物的一种赞美和肯定。但这里所说的绿色,并不等于“绿”的颜色本身。将绿化理解为单纯的增添绿的颜色,是对绿化的一种误解。其实,绿化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增加植物覆盖率从而改变环境,而不是单纯地搞出点儿“绿”的颜色来。只要是对保护环境有好处,五颜六色的树都可以栽种,也并不局限在“绿”的树种上。
 
   
实事求是地讲,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绿化的。对于那些宜林地要加以绿化,而对那些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地方,偏要整出点儿“绿”来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自然面前,人有时是很难作为的。如果非要“绿化”不可,也只能靠“漆化”来自欺欺人了。
 
   
不知道老首山的“漆化”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大可不必。作为决策者、检查者应该对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绿化,提出不同的任务和指标,否则,就会不管客观环境究竟如何一律要求绿化到什么程度,就会成为这类“漆化”行为的诱因。
 
   
这里还有一个尊重自然的问题。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什么都不宜,那就什么都不做就是了。硬要和自然对着干,硬要强自然之所难,除了年年栽树年年死之外,恐怕也就剩了“漆化”这一招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