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张旗鼓宣传洋状元,不该成为媒体之风

(2007-01-25 07:33:28)
    或许是巧合。23日的中国青年报登了两篇报道,介绍了两个被美国著名大学预录的两名学生事迹,并且配发了照片。北京的另一家报纸也不示弱,紧跟着登了一篇被美另一大学提前录取考生的事迹,自然也配了照片。用优秀、杰出来形容这三个学生一点儿都不过份,但把他们从“洋状元”的角度加以报道,似乎有些不大合适了。近年来,宣传高考状元已经在社会上吃不大开了,媒体对这类“洋状元”的宣传也应该加以注意。
 
    长青藤达特茅斯学院预录的17岁女生也好,高三被康奈尔大学提前录取的男生也好,搭上哈佛提前招生的末班车的女生也好,之所以能成为媒体上的新闻人物,大概都是和他们被美国著名大学录取有关。而且,报道描述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能够被这所美国长青藤大学录取的几率微乎其微,更不要说是提前录取。”而那位男生将进入的“康奈尔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在“长青藤联盟”中是数一数二的”。孩子们能够跻身世界名牌大学的确不易,家长也值得骄傲,周围人的也跟着光荣,引起社会媒体的关注更是自然的了。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保送生考试也已揭榜,北大、清华都早就发出了提前录取的通知。媒体为什么对国内高校预录的考生未加报道?其原因,或许是不敢宣传国内的状元,或许是觉得这些土状元没有洋状元的含金量高。
 
    写了多年新闻,也知道新闻都讲究个由头。但以高考成败为由头,似乎还是有认“考”为贤的嫌疑。而且,中青报的两篇人物新闻是配着《2007,高中生赴美上大学还要升温》的通讯发的,其编辑意图不言自明。而晚报则是放在寻找学习之星栏目里了,似乎也是在给人树立学习的榜样。
 
    对于这些学生,我是发自内心的佩服。对其取得的成绩和出类拔萃的表现,我由衷的高兴。我只是希望媒体不要把他们仅仅当成“考试”的样板,而应该是全面发展、注重素质的楷模。事实上,他们也正是这样。尽管在记者们的笔下,也在写他们的素质、能力等等,但因为都是放在一个“考试”而且“中举”的背景下,就失去了本来的味道。
 
    其实,我本人在博客里率先披露过有学生被美著名大学提前录取的消息。但毕竟是在博客这种私人网络空间里,虽能在一定范围传播,但代表的是个人观点和看法。而媒体是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不能不加考虑。
 
    还有一个细节,某报在介绍学生身份时,仅仅说了是新东方的学生,连其读了6年的中学名字都没提。而新东方正是这个栏目的协办者。所以,该校难逃自己给自己做软广告的嫌疑。
 
    注:此文刊登在2007年1月31日的北京日报《铁铮的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