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媒体报道了北京、天津两地高中实行选课制度的消息。按照新的课程要求,北京的高中学生毕业必须修满144个学分。在高一完成部分必修科目后,高二便开始大量选课学习。天津的选课制度也将于今年秋天主要集中在高二进行。看来,高中开选修课在很大范围将成为潮流。
看了这类消息,更加为高中生担忧,也为这项选修制度能否落在实处担忧。
在“高考”指挥棒还在的情况下,许多学校从高二开始就进入了分文理科的阶段,随之也就进入了准临战状态。许多学生都放弃了原有的爱好,集中精力打起了高考的攻坚战。理科生已经不怎么学历史、地理,文科生也不在意物理、化学,更别说选修其它课程了。在一切为了高考服务的大背景下,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方面准备高考,一方面完成选修的学分,那不是更加增加了高中生们的负担?如果高考试卷增加选修课的内容,那么选修不就又成了“必修”?如果继续以高考为重,选修只是陪衬或者走走过场,那么这样的选修会有什么意义?
据我所知,北京的一些中学开设选修课已经多年。海淀的一所名校开设的选修课多达几十门。但因为没有学分的硬性要求,所以没有影响到该校的升学率不断攀升。而如今,作为一种制度全面推行,选修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必修”。而这种必修和高考如果不挂钩的话,那么肯定说,效果好不到哪儿去。
我国大学实行选修课制度多年收到了一些效果,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限于师资,选修课提供的菜单有限或者授课质量不高;比如学生选课过于实际,单纯考虑如果容易得到学分,凑够学分。这类问题在高中阶段肯定也会出现和长期存在。首先,高中是否具备开设大量选修课的各种条件?其次,对于正处在青春期、同时面临高考压力的学生来说,如何从提高全面素质出发选择课程?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所谓的选修课只能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作秀”,既给中学校方增加了压力,也给学生增加了负担。
制订、推出和实施一项制度,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充分考虑到一制度和它制度的联系;同时,不能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还要对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论证;不能只图热闹和所谓的创新,而要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