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昨天头版头条刊登了新华社的消息,看标题就吓了我一大跳。来自鞍山市外国专家局的消息说,2006年该局对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后进行的学历学位认证中,有两成“海归”取得的学历不被我们国家承认。报道虽然援引的只是鞍山的数据,但花大价钱留学却成了假“海归”的,恐怕不只是鞍山的特产吧。
尽管这两成假海归和我没有任何牵连,但我还是很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鸣不平。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把辛辛苦苦在中国攒的人民币兑换成各种外币交给了人家,背井离乡,独自漂泊,寒窗苦读,换来的却是“含水”的学历。这事摊到谁的头上心里不堵得慌?当然,不能仅仅因学历不被国家承认,就认定这些人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但既然在社会上有学历、学位的存在,其含金量的大小就会影响到社会、国家对其的认可。
由此联想到了到底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上大学、读学位的争论。我曾在悉尼看到过在当地读中学的男孩,也听说今年的应届高中生联系出国的比例大增。也就是说,除了那些已经迈出国门在这样那样的国家、这样那样的学校读书的同胞之外,还会有更多的人出国留学。这不能说是件坏事,但到底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上大学,的确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复杂的问题。
国外的大学不一定都好,国内的大学也不一定就都差。前几日看电视,中央台让北大、北卡的校头儿当众PK,我看就各有千秋、不好分伯仲。一个细节是:当有人说如果为了培养国际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就该选择北卡时,一位北大老师站起来说了一番话。他说,北大有三分之一教师的学位是在国外许多国家获得的,其余三分之二也都有在国外研修、交流的经历,教师们都以多种形式与国际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本土的教育不能说就没有国际视野。依我所见,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获取国外新知识、新理念虽不说如同囊中取物,但也不是件难事。而且在本国读本科可充分发挥母语的优势,不一定比在国外学习效果差。至于读研,那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看起来扯得远了点儿,但如果能够理智地分析、权衡在国内读书还是国外求学的利弊,而不是盲目地认为国外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的圆,那么上洋人当的、受洋人骗的,就会大为减少,也就会大大降低假“海归”的比例。
假如你就是认定了要出国学习也没什么错,但起码要搞清楚学校的背景。当然,做到这一点的难度,比考察国内大学的情况要难得多。不能只听人家怎么说的、还要反复求证,切不可以我们善良、渴望求知之心,度人家千方百计赚钱之腹啊。
同时,我还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或者叫服务力度。据说,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网站能查询哪些国外大学学历是被认可和承认的。为什么这些信息不可以更加公开、更加透明些呢。我想,明知道学历含水,非要当那个假海归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吧。所以,为那些准备出国的留学生及家长们提供准确、可靠的国外学校的相关信息,应该成为有关部门“以百姓为本”的一个具体行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