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年年底,潇湘晨报抖落出一条新闻,说的是一应届历史专业硕士生在某校求职时,竟当场跪倒在校领导面前。科学时报发表评论时还透露,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另一所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力图佐证这不是偶然现象。
于是乎,“研究生求职下跪”又成了网上纸上媒体爆炒的热点。
我首先想到的是,人家求职时下跪,记者怎么知道的?研究生自己爆料?那不是自我炒作吗?求职单位向记者透露,似乎也不合情合理。你如果想用人家就聘,不用也犯不着把人家的一时冲动当成话柄拿到社会上说事吧。
尽管评论中举出了两个我们无法核实的“下跪”事件,但可以肯定的说,下跪在研究生求职中是十分罕见的个案。尽管我孤陋寡闻,但身在高校工作,没有听说、看过哪个学生下跪。另外从大家对某些所谓的新闻标准也有起码的了解,“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可见即便是媒体觉得是“新闻”加以报道,也不是普遍现象。如果真的如我说的这样,那么根本就没有理由拿这种个案来上纲上线加以评论。因为,评论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才有意义。
遗憾的是,我们的评论者们则从这个极端的例子中看到了很多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就业市场萧条,高学历人才择业难度加大;比如研究生求职技能欠缺。还和什么准精英高学历教育等等挂上了钩。虽然读起来评论慷慨激昂,但总感觉有点论据难以支撑论点,或者说评论的由头和评论本身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就算记者报道的下跪是真实的,也是个案;如果真的需要分析,我可以提个思路:这个研究生究竟为什么下跪?是情绪失控,还是另有隐情?当时的具体情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和接待者的接待态度、技巧有无关系。但我个人以为,这些问题真的没有必要搞那么清楚了。
下跪,在中国的历史和今天都不少见,也就是说既不乏下跪的前者,也还会有下跪的后来人。不同时代、不同场合的下跪,都有其不同的内涵。很少见到大家对其它原因的下跪大加评判,所以,也没必要对极个别的研究生求职下跪上纲上线。如果大家真的关心研究生教育、关心研究生就业,不如做些更实际的事情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