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宋正光老师
(2024-02-19 09:41:22)分类: 天天新文选 |
怀念宋正光老师
惊闻宋正光老师去世的消息,悲痛莫名。
照例有个追悼会,领导也会照例致悼词。办公室为悼词拟稿颇费周折:像宋老师这样的德高望重,渑池教育界知有几人?像我这样的悲痛莫名,在渑池,在中华,又可能有万万千千。措辞之难,可想而知。
所以带着感情,无法下笔。如何概括宋老师的一生,如何评价宋老师的一生?我只能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然而于此意见与建议,自己也感到不会贴切。九十年代的特级教师,又何止一个特级教师而已!
我与宋老师交往不多,共事也只在1998-2001三年之间。未见面前,名字已如雷贯耳;及接触后,油然而生敬仰。感觉到他的魁梧、爽朗、沉稳、平易,让人自惭形秽,我初入二高,他临近退休,主管青年教育培养。在一次青年教师朗诵比赛中,我参赛的内容是古诗与文言,脱稿,背诵《孟子鱼我所欲也》。他为主评,逐字点评,准确发现我的发音两处失误。那不仅仅是失误,实际上普通话不过关,背诵得滚瓜烂熟的文字,暗藏着自己失察的语音失误。宋老师,作为一个化学老师,让我一个即将退出青年教师序列的语文老师(34岁)无地自容。他的点评,话不多说,句句都在点子上,也让我在后来的各种朗诵比赛点评时刻,都如临大敌,再也不敢轻视随便了。
宋老师在一次会议上,给青年教师提建议,除了说老师的基本功,还专门提出,老师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要自己学会调剂自己的生活与心理,建议最好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主修一件器乐。可惜我自己身体所限,加上音乐细胞欠缺,始终无法完成宋老师的嘱托,但校园内青年教师学习风气形成,开学或毕业典礼上总能完成一个小乐队的乐器合奏,其中肯定有宋老师倡导辅导的功劳,他办公室里面传来的悠扬的二胡声就是催化剂。
后来,二高硬件设施逐渐完备,学校领导致力于文化建议,争取市级示范性高中,我也参与创建。学校征集校歌,宋老师曾与我交流,最后完成校歌的创作。不知道那是不是二高历史上的第一首校歌,我对宋老师的多才多艺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并无多人超越。而今,二高化学成绩移居全市第一的荣耀一去不返,曾经迷人的小乐队也烟消云散,那首校歌沉寂已久没能传唱了。也许,宋老师所代表并引领的那个时代,只能让人怀念了。
宋老师退休之后,经常到学校图书室读书。因为读书,交往倒多了起来。相隔数年,宋老师年逾花甲,站得稳,坐得直,风采依旧。宋老师能坐,一读书一个上午或下午,时间观念很强,总是有规律来便来,去便去。沉浸在读书之中,我在旁,除了代为找书,最多为泡壶淡茶,不多打扰。因为曾经受命为二高编撰校志,也因抽空询问他们早年在二高的一些人事。宋老师一开腔,就是二高的道路。我当时的思路,二高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二高的历史就是中国教育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历史的见证与写照。而宋老师的提法,二高的历史,恰恰又是最低级最普通的高中,在夹缝中生存并发展的历史。只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才造成了二高的精神,不服就苦干,苦干见真干。形式主义少些,真抓实干就多些。尽管校志工程最终没有完成,但宋老师的思维,从历史高度概括,以及概括出的二高精神,我至今铭记在心。
宋老师读书,唯一的要求,是让我提供一本工作笔记,笔记在手,他带着来,带着去。徐特立读书法之“不动笔墨不读书”,宋老师贯彻落实得很扎实。读过宋老师读书笔记的人不多,我觉得至少可以表明,宋老师读书是真读书,读书中有选择,有思考,有吸收,有明辨。当时的宋老师已经六十多岁,这肯定是他平生坚持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与目前浮夸的学风形成强烈对比,与费校长连年倡导的“真学习”的理念,一脉相承。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并非只有轰轰烈烈才值得纪念,造福社会,启迪人生,每一个平凡的岗位,才能成功。而所谓成功,就是不负初心,不负时代,兢兢业业,让后人有所思念,有以继承。
宋老师就是这是这样的人。他曾经是二高骄傲,是他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学习的人。
人生如此,夫复何憾?
让宋老师放心去吧,二高发展的路上,自有后来人继承这平凡而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