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姚崇论》详注4
(2022-12-01 20:18:20)
标签:
姚崇详注李新姚崇论文化 |
分类: 王以悟之姚崇详注 |
李新《姚崇论》详注4
幽求反以其言而贬守睦州矣!幽求虽以怨望逐,然黜之太过,因崇素忌之故耳。至于说也,久憾不平,则诡足疾以中之。至于知古也,本其所引,及同列则轻之,故不免相州东都之迁者,皆崇发之也。惟干曜最后进用,每遇崇移告则就咨焉,其不合上意亦必问崇也。怀慎于事,又且推而不专,委其独任,而时有伴食之名,卒之怀慎以善终,而干曜与崇同罢。是则知五人之间不协者三,则窜身流落之不暇;屈下者二,则遂免于祸。而不失夫保位之安,无心之人固如是乎?
其后因赵诲事,惶惧以避位,始不得已,而荐宋璟于朝。然荐璟之章,因齐浣数讽之而后为,非其素志也。又若不喜钟绍京,恶张鷟而疾李邕,坐是皆贬出,益何其不洪也?
注释:
《旧唐书》卷一百一列传第四十七《刘幽求传》:“开元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乃授幽求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未几,除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姚崇素嫉忌之,乃奏言幽求郁怏于散职,兼有怨言,贬授睦州刺史,削其实封六百户。”
诡称足疾。事见《姚崇传》,另参阅《臣有腹心之疾》详注。《旧唐书》卷一百一列传第四十七《张说传》:“俄而为姚崇所构,出为相州刺史,仍充河北道按察使。”
《旧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四十八《魏知古传》:“开元元年,官名改易,改为黄门监。二年,还京,上屡有顾问,恩意甚厚,寻改紫微令。姚崇深忌惮之,阴加谗毁,乃除工部尚书,罢知政事。”参阅《姚崇轻魏知古》详注。
参阅《源干曜移床》详注及《旧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四十八《源干曜传》
《旧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四十八《卢怀慎传》。
以上总结五人都是受姚崇排挤而被贬,都有一定的冤屈。前三人属不协者,合不来;后二人属屈下者,低头。
姚崇因为赵诲事不得已而避位荐代。赵诲事,参阅《姚崇救倪若水》详注。宋璟(663-737),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人。开元四年(716),代姚崇为相。两唐书皆与姚崇合传。
齐浣入《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传》。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五十三《齐澣传》载:“开元初,姚崇复相,用为给事中、中书舍人。论驳及诰诏皆援准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数讽崇年老宜避位。时宋璟在广州,因劝崇举自代,崇用其谋。”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虔州赣县人。钟绍京最初因擅长书法而入直凤阁,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殿门榜皆其所题,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后随唐玄宗取得帝位,官至中书令,封越国公。晚年因罪事削爵,官终少詹事。钟绍京书法成就最大,与钟繇区分,被称为"小钟"。有《灵飞经》等作品传世。
恶,厌恶,疾,嫉恨。坐是,因此。不洪,宽洪大量,犹“不弘”。《论语·子张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张鷟(zhuó)(660-740),字文成,号浮休子,深州陆泽县(今河北省深县)人。进士登第,号称“青钱学士”。唐玄宗时期,得罪宰相姚崇,迁司门员外郎。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游仙窟》。李邕(678-747),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李善之子。博学多才,官至括州刺史,转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李括州”。交好宰相李适之,为中书令李林甫构陷,含冤杖死,时年七十。有《麓山寺碑》《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