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都督于知微碑》详注6
(2022-10-15 00:55:06)
标签:
姚崇详注于知微兖州都督医缓 |
分类: 王以悟之姚崇详注 |
《兖州都督于知微碑》详注6
莅任未几,而在京违豫,公乃请休,急躬寻医缓。专专代喘,感而遂瘳。于时魏州连夏大旱,州县祈祷,靡爱牲璧。密云徒积,甘澍罕。公入境人心戴薪艾即未焚,灌坛风雨其洽。随诚降雨,施及公私,枯稼蔚为嘉苗,赤地变为膏野,百姓鼓舞而相贺,五谷滋蕃而遂登。
寻被巡察使升进,制加朝散大夫,行城门郎。大名之邑,人结去思;门,朝推称职。俄兼夏官郎中。著,兼五熟,昔称归是,膺公休选。
注释:
上任不久,在京城患病。于知微就请假休息。寻找名医治病。推测缺字为“莅”为“而”。违豫,犹说失和,指患病的讳称。医缓,乃春秋时秦国名医,代指名医。《左传·成公十年》:“公(晋景公)疾病,求医於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专专,仅仅。代喘,咳嗽加急速喘息。瘳,疾愈。总体意思是不过哮喘几日就好了。
当时魏州遭遇旱灾。多方祈祷都没有效果。爱,吝惜。牲璧即牲玉。古人祭祀时向神灵所献的牺牲或美玉。《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国有灾,晋君、大夫不敢宁居,卜筮走望,不爱牲玉。”《国语·鲁语上》:“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韦昭注:“牲,牺牲;玉,珪璧,所以祭祀也。”
只见有密云,不见有甘雨。于知微刚刚进入魏州境内,天就下起了大雨。薪艾,或是“蕲艾”,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产于蕲州的艾。灌坛是古代德行与风雨因果的典故。张华《博物志》卷七:“太公为灌坛令,武王梦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曰:‘吾是东海神女,嫁於西海神童。今灌坛令当道,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雨过,是毁君德。’武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风暴雨从太公邑外过。”
描述降雨惠及苍生,由于氏德行所感。如此描述,既有谀碑传统的痕迹,也有迷信色彩。
百姓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来祝贺;五谷成长茂盛,当年就获得大丰收。登,丰收。
不久,被巡察使发现并提拔。巡察使,官名。唐前期中央派遣的巡察地方水旱灾害的官职,多以五品以上官员充之,考察官吏,巡视灾情。朝散大夫是从五品下散阶。城门郎,官名。守护城门的校尉,从六品上。行,兼任。
大名之邑,代指魏州、贵乡。去思,指官员离去后百姓的怀念。《汉书》卷八十六《何武传》:“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诗经》有《甘棠》诗,古人以为是“千古去思之祖”。
行使城门郎职责,很是称职,所以又升迁。
升至夏官郎中。《周礼》夏官掌军事,唐代改兵部为夏官,兵部四司,每司的长官称郎中,从五品上。五熟,五年。缺字,句意大体是称述他在兵部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