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祭如在”说起
(2022-04-12 23:00:19)
标签:
祭如在清明节神灵 |
分类: 天天新文选 |
从“祭如在”说起
《伦语·八佾》第十二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祭祀。如:好像,仿佛。
在:存在、实在、现在、活着。
祭祀,国之大事。祭祀有一整套的礼仪与规范流程。
祭祀所面对的是神灵。灵必附于具体可见之事物。例如牌位。
不要说坟墓里有泥土和腐骨。我们面对的是神灵。不能说牌位不过是木头加文字,牌位代表的是神灵。连接神灵的是参与祭祀者的心灵。请不要用科学证明神灵不存在,或者辩论神灵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所有的神灵都源于每个人的内心。儒家强调诚与敬。我诚故我真,我敬故我在,我在故神在。为人有人格,所有的神,无论天地山川,草木鱼虫,一旦成为祭祀崇拜的对象,都是具有人格化的存在。
不要说是这是原始的泛神论。那是心灵所附着者。心灵附着万物,故万物皆可为神。
如:好像、比如、仿佛。仿佛在眼前,肯定不在眼前。仿佛在昨天,其实已经很遥远。仿佛真的一样,其实老师假的。不要说真假难辨,此处无需辨别。假的本义也是假借。心灵的感觉是真实的,心灵最是神灵的栖息地,也是神灵的摇篮。
天地君亲师,都有神性。比如我们常常说“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老师不在的时候,你感觉到仿佛在的那个老师(比如言犹在耳,比如音容笑貌若在目前。)那个不在而在的老师,就是老师的神性存在。突发紧急状态,天哪,妈呀,天和妈,他们的灵魂从不缺席。恍然大悟,原来当年老师所教这这个意思!一日之师,终身之父。关键在诚与敬。
祭祀重仪式感,参与仪式才叫真参与。忽略仪式感,我们会说心到神知。比如清明节,没到祖先灵前,可以沉默遥祭。有真诚,相信神灵知道了,相信就是神灵。儒家重参与。因为参与祭祀本身就是儒家的基本工作职责,也是产生儒家的基础。
这是祭如在的第一层含义或叫基础含义。高中水平即可理解。问一问:所祭有远近,出了五服,感情淡化,你如何如在?
在是实词,因为祭之虚义而虚化。中国语言与的两重性,基于语词和含义层次丰富。
祭祀的意义,就在唤起参与祭祀者的内心情感,用敬意唤起敬意。默哀,用沉默保持充分的敬意。沉痛哭在原始情感层面。越是亲情深厚,越是痛哭不能自已。有悼词,有盖棺定论,进至理性层次。定作古者,亦以定幸存者,定未来人。所以祭祀中礼仪超越真情,才算真儒家。祭如在,也有追思的含义。多少年后还有纪念日,纪念大会,都是祭祀。
祭祀的参与者变了,对象也会因而变化。五十年前的长征精神不是五十年后的长征精神。
如在,必曾在。如果没有养育地你,没有影响过你,本来不在,何求如在?所以上坟不能错。非其鬼而祀之,是谓淫祀。
《礼记·曲礼》:
“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清明节,祭炎黄,祭祖先,祭先烈。《国语·鲁语上》:“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历代祀典不完全相同。但祭如在的含义没有改变。
祭祖先,不忘来路与出处。父亲祖父曾经见过,好像活着对待他们一样。说“如在”,点明已经不在,不在,但肯定存在过。说到祖父、父亲,可能祭祀之时音容宛在。而远祖,祖父的祖父,可能凭想像,所以如在,可以推知。
中国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固然可以理解成断子绝孙,但侧重之象还是祭祀,祭祀者在,就说明后代还延续着,香火不断。这也是女儿女婿不能上坟的原因。暴发户攀缘富贵、妄认祖宗,便是入了邪道。
现代有代祭之说。心到神知,代祭也可。特使代祭,有授权,神权也是权力啊,美团代祭,仅仅是送花送祭品,仪式可有,少了诚就淡。仿佛记人到礼到,变成礼到人不到,然后再变成转个红包。礼上的敬意渐渐消失了。祭如在,这里明说,毕竟不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敬的灵魂消失后,王老师,变成王教授,老王,王老头,那个教过我的什么来着?——孔子曰:“唯道与器不可以假人”,信仰的缺失、诚与敬的消散,最后可能趋向于由代祭至于不祭。
心定而魂定,心迷而神迷。这是祭如在的第二层义。这层含义的理解要高等学校才能教育。至少是专科吧。
问一问:改革开放以来,有多少异地的外神进入中国?你曾经参与祭祀吗?
祭祀参与者多,则祭祀有文化凝聚力,向心力,不在如不祭,神灵不在,馨香招引,祭祀者不在,号令招引。有主祭,有配享,有祔祭,有次献。祭祀者不可不在。陈力就列。与祭是威望,是权力。不敬,不与祭可也。
祭如在的在,不仅仅是用馨香引来神灵,必须有用馨香安抚心灵,达到与祭与所祭的灵性沟通。神灵不在,祭如不祭;与祭者心不在焉,也是祭如不祭。
所以祭祀需要聚会。在聚会中心灵沟通,包括神与人的沟通,更在于人与人的沟通。新冠流行,疫情导致聚会成为不可能;清明节假期的预期相关祭祀活动取消或形式变更,应该是暂时的,如果长久又无法巧妙转换,影响无疑会很深刻且长远。这比新冠政策得失的议论分裂后果更严重。
此祭如在之第三层含义。祭如在的含义,就是聚会的意义。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年年清明节要参与炎黄祭祀。这个意义理解了本科水平吧。
从祭如在的如在,不能理解出另外的层次。如果我们把思维换个角度。如在,仿佛。具象化。具象与抽象不同,先实后虚,由实入虚。中国文化历代强调虚实结合。从实来,比如父母之恩,各有各的感受。但感受是真实的。父母去世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恩还在,梦中可见,回忆时如在目前。如在目前,就是具象。具象化,非实感,所以叫虚。虚从实来,犹如梦境所见皆亲见之境。人不能梦见坐车进老鼠洞。内容可改变,但形式、格局不能改变。中国传统思维,缺乏抽象性,难以理解纯理性认识东西,比如几何里的没有大小、没有轻重的点,中国人难于理解;但完全可以理解,大如地球、小如蚊蚋的点。中国式思维易于理解高如国王、皇帝、玉皇大帝的我,低于婢仆的我,难于理解小到空、无我的我。具象化的牌位,唤来神灵吗?抽象化的理念,需要形象思维吗?
引申到宗教,多神论没有一神论更抽象。中国人相信多神、包容多神,而一个人甚至都可以信仰多神。他们可以理解十字架上耶稣,但常常分不清圣灵、圣父、圣子的三位一体。
上帝什么形象?中世纪西方哲学讨论过。上帝至真、至善、至美,在中国思维过程中,人各有真善美,发展到极致,就是圣人。但没有上帝的超越性。必须要画出上帝的模样。上帝什么形象?只能反着回答,上帝是造物主,他是根据自己的形象才造出亚当的。反过来看,就是周国平说过的话,是众生度化了佛陀;是人类创造了上帝。自由女神就是理念化的神灵。表演赛总是我外来神灵的痕迹。
孔子语法,理学的道理,具象化,好理解。中国教学中的所谓的直观教学原则,最适宜解释中国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基础具有原始性。中国人最讲究追本逐源。中国本源文化,很低级;但圆转。
国家大事,从家庭说起;人生巅峰,从小孩说起。万事万物,虚虚实实,说具象化说起。
祭祀参与者,有小孩,从形式上感受,并非心灵内理解,因为具体要求象给予他的印象,慢慢内休到内心。在丰富世界物质性的同时,渐渐进入精神层面,就是信仰。
而缺乏信仰的人,灵魂变异的人,也可能仅仅把祭祀当作纯粹的形式。鲁迅先生有句“静默十分钟,各自念拳经”,如同教室里边的人,眼光却常常在窗口外面,他就不可能真正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老师。
每个人信仰的理念不同,就是三观不同。中国式的宗教不是泛神,而是容纳各信各家的神。实际就是自求多福。费孝通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宗教式的冲突不能动摇中国式的国家。
以上有点纷乱,权且算祭如在的第四层含义吧。
神灵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凭空捏造的。有理念不是神。但可以被神化,是中国文化西方化的表现。如自由、民主、权利,好像是天赋。天下各有秉赋不同,只有诚与敬能联络、连结,圆转而统一。直线永是直线,赵交叉越乱,只有圆形,圆面、圆球,世界围绕加以旋转,然后所有的圆都是同心圆。
祭祀所追求的可称同心圆效应。风气如旋风,中空,外旋,所以能扩大至于无穷。中国祭祀,面对具象化的天空,郊天,祀圜丘,都是圆象。子孙围绕一个坟墓,祭祀,强调一个中心,环形维护。中心为空,但环环绕在,圆形就在。提示中心之空,犹如说旋风眼本来无力,不能改变旋风的力量。从下往上看,是感觉组成印象,记忆形成具象,概念走向抽象。最后走向神秘。从上看,是圣人造神,贤者传神,下人信神。
祭祀也一样。祭献是形式,也是分工,也是分层。主祭者即主持人,还有亚祭,还有次献。里三层,外三层。一叩首,三叩首。主祭者就是那个领导人,司礼者就是那个儒者。儒者上依附于天即神灵,下依附于主祭的程式。仪式感谢使先师神圣化。
越是虚的东西,越难以反对。原始思维,如何反对天。所以孔子畏天命。西方敬天赋。不过天命往往是不可抗拒的强力,至高无上;而天赋往往是与生俱来的性,至低而可化。所以天命能包容天赋,天赋不能抵抗天命。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之优于西方,可以自信。
祖先崇拜,守原神,本来的神,从自然来,到无限去。东亚有共同点。日本民族的形成,没有天皇,没有靖国神社,就没有日本。而美国,哪里是靖国神社。上帝已经死了。自由女神没有儿子,被无数人意淫并快乐着。
这里的在,不一种大在。没有国哪有家,国破山河在,那个在。中国文化里,有所谓“匹夫有责”的兴亡理念,那个兴亡,不是一朝一代的兴亡,不是一神一祭的变换,而是儒家的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
说到此处,应该算“祭如在”的第五层含义。读作:祭如——在。
假设全国不升国旗,不奏国歌。国何在?假如改朝换代,国旗国歌又何在?
假如没有烈士陵园,没有清明之瞻仰墓园,那么中共执政的合法性何在?
必须一遍遍重复,一次次强化。纪念碑、感恩心,塑造一个个灵魂,推出一种精神,精神不死,灵魂不灭。
我们常常在祭祀,我们越来越重视祭祀。也有些人在一次次在解构祭祀。解构祭祀的结果,天下无神,无神即无天下。我们最多不过在赶走一个,迎来一个,玩弄祖宗,吃烈士,在虚虚之间,甚至忘却自己的初心,自己的来路,非其鬼而祭之,渐渐远离祭如在,而已而已。所有的信仰的消失了,也许我们能理解佛教之缘起性空——不必敬拜佛像,真正进入禅境。万法皆空,连我也空。至少能打破自我,无我相无寿相而进入常乐我静的我,那个我,祭即非祭,如即不如,在即不在。
已经彻底解构并渐渐消失的信仰——类似的祭祀也渐渐消失,统计一下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祭祀,可以说成“他们放炮与我无关”,然而你一定听得到声音。哪些祭祀你必须参加,而且虔诚、崇敬?哪些祭祀你未必虔诚、崇敬之心却一定不能缺席?
失去信仰的我在,但祭祀不在。那个真我,就是大我。至大至高至强。好比尼采宣称自己是太阳。然而世上还有弱者,我的太阳如何照亮他人?
以上算是祭如在的第六层含义。易之卦象有六爻,意义不要超过六层,超过六层,能懂的人太少,超过六层,就可心造神、讲故事、做局,控制人心,控制神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