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箴》详注3
(2022-03-19 17:27:39)
标签:
姚崇详注口箴附录金人铭 |
分类: 王以悟之姚崇详注 |
《口箴》详注3
附录一: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一《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予欲无言”章: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一章书,是见学贵心悟也。孔子示弟子曰:“道以有言而传,亦以多言而晦。予自今以后,将欲无言矣。”圣门子贡正以言语观圣人者,疑而问曰:“夫子之道至大,门弟子得以传述者,赖有言也。今夫子若不言,则小子更何所传而述之乎?”孔子晓之曰:“予之无言,非有所秘而不言也。亦以天下之道,有不待言而显者。试观夫天,高高在上,何尝有言哉?但见运为四时,则春夏秋冬、往来递禅而未尝或息也。发为百物,则飞潜动植,蕃育日盛而未有或止也。是天虽不言,而所以行,所以生,皆有默为之宰者,天又何俟于言哉?盖圣人一动一静,莫非至理之发见。就如时行物生,莫非天道之流行,何待言而始明?学者但当随处体认,自能领悟于言外。若徒以言语求之,则虽至理当前,而终不能察。故孔子发为无言之论,欲学者实求诸心得躬行之际,而无徒鹜于口耳诵述之末也。不善求之,或舍其中正之理,栖心于虚无幻杳之域,以为无言之妙,在是也。则又谬以万里矣!故学者不可不慎思焉。
附录二:
《艺文类聚》卷十七载:
谢惠连《口箴》:
宣纳之由,实伊枢机。唯舌是出,驰驷安追。差厘千里,君子慎微。何用口爽,信在甘肥。
晋傅玄《口诫》曰:
勿谓何有炁积怨致咎,勿曰不传,伏流成川,蚁孔溃河,流穴倾山。
齐竟陵王萧子良《口铭》曰:
惟口是慎,慎乎语笑,三缄是戒,事重周庙,戒之戒之,无贻厥诮。
附录三:
《全晋文》卷四十九载傅玄《口铭》:
拟《金人铭》作《口铭》曰:神以感通,心由口宣。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勿谓何有,积怨致咎。勿谓不然,变出无间。勿谓不传,伏流成川。蚁孔河,溜穴倾山。病从口入,患自口出。存亡之机,开阖之术。心与口谋,安危之源。枢机之发,荣辱随焉。(《意林》、《文选》欧阳坚石《临终诗》注、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行》注、《御览》三百六十七。)
附录四:
《皮子文薮》卷六载:
皮子休《口箴》:
古铭金人,谓无多言。忽有所发,不可不论。既有所论,复谓多言。中庸之士,由兹保身。吾谓斯铭,未足以珍。出为忠臣,言则及君。入为孝子,言则及亲。非君与亲,则宜默云。谤讪之言,出如奫沦。一息之波,流於无垠。猜毁之言,出如钧天。钧天之乐,闻於无闻。佞媚之言,出如丝棼。一入於人,治乱不分。间谍之言,出如鹰鹯。鹰鹯之迅,一举凌天。无嗜於酒,酒能乱国。无嗜於味,味能败德。以道为饮,以文为食。成我之名,繄乃勉力。
天天新按:此文亦收入《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七。关于慎言与放言的内在矛盾,参阅《姚崇神道碑详注》。张说文中有“箴虽诫口,诤亦忘躯。”可供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