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崇轻魏知古》详注1

(2022-04-23 18:47:12)
标签:

姚崇

魏知古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文化

分类: 王以悟之姚崇详注

《姚崇轻魏知古》详注1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士事,以吏部尚书宋门下过官。知古心衔之,思有以中之者

时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家君,或招顾请托。知古归,悉以上闻。它日,主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云:臣有三子,两人皆分司东都矣。其为人欲而寡慎,是必以事干知古。然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而意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崇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之所慰荐,以至荣达。臣之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

注释:

本文选自李德裕《次柳氏见闻》。魏知古(647-715),本名魏政,字知古,深州陆泽县(今河北深州市)人。唐睿宗复位,反对修建道观,担任户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唐玄宗继位,迁侍中,进封梁国公。开元二年(714年),因与宰相姚崇不睦,罢为工部尚书。姚崇轻视魏知古,一方面见宰相二人不同,玄宗偏袒姚崇。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玄宗对姚崇的专任。侧面见姚崇玩弄权术。与姚崇同时稍后的宋曾说:“叔向古之遗直,子产古之遗爱,能兼之者,其在魏公。”评价魏知古很高。《旧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四十八》《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五十一》有《魏知古传》。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李吉甫次子。事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为唐代名相,也是牛李党争的李党领袖。《次柳氏旧闻》是李德裕的一部笔记作品,一卷。已佚。后人据各种类书辑录。收入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开元天宝遗事十种》,李德裕好著文,《次柳氏旧闻》虽是采撷旧事,但也见对盛世的向往,对姚崇的崇拜。他的思想深受姚崇影响的一面,可以参阅其他篇目。

同升,指姚崇被任命为中书令,魏知古在唐睿宗时已经任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随玄宵到渭川狩猎,与姚崇一样被同时选中,姚迪长中书省,任命为中书令,知古长门下省,被任命为侍中。二人是平级的宰相,共同执政。此处先提出起诸吏,使人感觉魏知古出身被轻视。古代官与吏不同。官指朝廷命官,一般要考中进士才能授职。吏是服务于官的幕僚之类,可转为官。后世特别是明清重视科举,轻视吏人。魏知古传载,魏知古弱冠中进士,应该是少年有才华者。轻视的主要原因是,姚崇此前曾经推荐过他。因才华被人推荐,因推荐自居高姿态,是轻视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一个特色。所谓奖掖后辈、所谓公门桃李,皆有此特色。中国古话另有恩人即仇人之说,大恩不报,被推荐者心怀感激,也可能衔恨久之,毕竟魏知古(647-715)比姚崇(651-721)还大五六岁。即此类。

不久,魏知古就代管吏部尚书的事情,负责东都洛阳的选官事宜。唐代规则,门下省审核吏部、兵部六品以下的官员称过官。吏部负责选拔上报,门下省负责核准。

衔,怀恨。中,中伤。总想找机会报复姚崇一下。

或,不定代词。事在可疑,想必实有。家君,父亲。姚崇的两个儿子,应该是姚异、姚弈。当时应该都在洛阳做小官(六品以下)。

上闻,报告皇帝(唐玄宗)。从容,比较平静缓和地说,但连续三问,姚崇渐渐就揣测知道皇帝的心思。毕竟皇帝当时年轻而姚崇已进入老年。君臣相对,紧张的永远是臣子。伴君如伴虎,以姚崇的睿智,不能揣摩上意,基本就成不了贤相。

姚崇的回答,不回避,不开脱。面对自己与皇帝的信息不完全对称,他采取了最保险的策略。干:干谒,告求。

微动,犹今说吹吹风,看看姚崇的表现。重言之,反复多次问候。私,溺爱而包庇。君臣之间互猜心思,毕竟还是姚崇准了皇帝的心理。已经显达的官员,曾经卑贱的时候,称微时。见德,会满怀感激;感激我。见,副词,表被动。

私、薄,都是意动用法。唐玄宗因此就以为姚崇不包庇自己的儿子,而很看不起魏知古的对不起姚崇。薄,犹厚此薄彼之薄,鄙薄。

——李德裕《次柳氏见闻》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士事,以吏部尚书宋门下过官。知古心衔之,思有以中之者

时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家君,或招顾请托。知古归,悉以上闻。它日,主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云:臣有三子,两人皆分司东都矣。其为人欲而寡慎,是必以事干知古。然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而意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崇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之所慰荐,以至荣达。臣之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

注释:

本文选自李德裕《次柳氏见闻》。魏知古(647-715),本名魏政,字知古,深州陆泽县(今河北深州市)人。唐睿宗复位,反对修建道观,担任户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唐玄宗继位,迁侍中,进封梁国公。开元二年(714年),因与宰相姚崇不睦,罢为工部尚书。姚崇轻视魏知古,一方面见宰相二人不同,玄宗偏袒姚崇。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玄宗对姚崇的专任。侧面见姚崇玩弄权术。与姚崇同时稍后的宋曾说:“叔向古之遗直,子产古之遗爱,能兼之者,其在魏公。”评价魏知古很高。《旧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四十八》《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五十一》有《魏知古传》。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李吉甫次子。事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为唐代名相,也是牛李党争的李党领袖。《次柳氏旧闻》是李德裕的一部笔记作品,一卷。已佚。后人据各种类书辑录。收入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开元天宝遗事十种》,李德裕好著文,《次柳氏旧闻》虽是采撷旧事,但也见对盛世的向往,对姚崇的崇拜。他的思想深受姚崇影响的一面,可以参阅其他篇目。

同升,指姚崇被任命为中书令,魏知古在唐睿宗时已经任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随玄宵到渭川狩猎,与姚崇一样被同时选中,姚迪长中书省,任命为中书令,知古长门下省,被任命为侍中。二人是平级的宰相,共同执政。此处先提出起诸吏,使人感觉魏知古出身被轻视。古代官与吏不同。官指朝廷命官,一般要考中进士才能授职。吏是服务于官的幕僚之类,可转为官。后世特别是明清重视科举,轻视吏人。魏知古传载,魏知古弱冠中进士,应该是少年有才华者。轻视的主要原因是,姚崇此前曾经推荐过他。因才华被人推荐,因推荐自居高姿态,是轻视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一个特色。所谓奖掖后辈、所谓公门桃李,皆有此特色。中国古话另有恩人即仇人之说,大恩不报,被推荐者心怀感激,也可能衔恨久之,毕竟魏知古(647-715)比姚崇(651-721)还大五六岁。即此类。

不久,魏知古就代管吏部尚书的事情,负责东都洛阳的选官事宜。唐代规则,门下省审核吏部、兵部六品以下的官员称过官。吏部负责选拔上报,门下省负责核准。

衔,怀恨。中,中伤。总想找机会报复姚崇一下。

或,不定代词。事在可疑,想必实有。家君,父亲。姚崇的两个儿子,应该是姚异、姚弈。当时应该都在洛阳做小官(六品以下)。

上闻,报告皇帝(唐玄宗)。从容,比较平静缓和地说,但连续三问,姚崇渐渐就揣测知道皇帝的心思。毕竟皇帝当时年轻而姚崇已进入老年。君臣相对,紧张的永远是臣子。伴君如伴虎,以姚崇的睿智,不能揣摩上意,基本就成不了贤相。

姚崇的回答,不回避,不开脱。面对自己与皇帝的信息不完全对称,他采取了最保险的策略。干:干谒,告求。

微动,犹今说吹吹风,看看姚崇的表现。重言之,反复多次问候。私,溺爱而包庇。君臣之间互猜心思,毕竟还是姚崇准了皇帝的心理。已经显达的官员,曾经卑贱的时候,称微时。见德,会满怀感激;感激我。见,副词,表被动。

私、薄,都是意动用法。唐玄宗因此就以为姚崇不包庇自己的儿子,而很看不起魏知古的对不起姚崇。薄,犹厚此薄彼之薄,鄙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