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我们都会称呼患者为病人。但其实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叫病人。
因为按照中医学观念,一般的小毛病都不能叫病,只能称为疾。
有一篇我们较为熟知的文章,"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请注意在这里用的是疾字,为什么不称之为有病在腠理呢?
是因为疾病二字,有分别。
《说文解字》:病,疾加也。意思是指,病所代表的程度要比疾深。疾是小毛病。当疾加重的时候就变成病了。
所以,后来扁鹊再见蔡桓公的时候说:“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后来说病,是因为它加重了。这是从程度上区分。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疾为小毛病,也就是现代讲的亚健康,病为大毛病。有了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要及早防治,要如芒刺在肉,速与决剔。不要任其发展,否则便成病,这也就是中医防未病的思想。所以在我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各种诊断诀窍的传授,使学生们能提早发现未形成之病,而防微杜渐。

另外,病多指内患,而外伤为疾。这就是中医所认为的大部分疾病无外两个来源,一是六淫外感。二是七情致病。
六淫是指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至真要大论》说:“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若起居无常,保养不当,很容易伤风,受寒,受湿,中暑等等,因而引发不适,这种情况叫疾,您看疾字怎写?一个病旁,里面一个矢。《说文解字注》:“矢,弓弩矢也”也就是弓弩射出的箭。引申为外面侵入身体导致的疾病。
那病字呢,一个病旁,里面一个丙字。丙字最早是指“鱼尾”,《尔雅》说:“鱼尾谓之丙”。这个本义早已经不存在了。现在一般指天干“甲乙丙”的丙。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纪年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属五行: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丙属火,对应心。所以病者,心生也。
《荀子.正名》讲:“性伤谓之病。”性字又怎么写?心生也。
所以,内经曰: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因此,疾和病,一个从外侵入,一个从内而伤,内忧外患,健康便垮掉。
如何不生病?
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中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防御外邪,内在平和,病从哪来?

以前,当我在各个媒体上或课堂上讲到如何获得健康时,我都会教给大家防六淫,顺天时,调心情,化七情,讲解起来不胜繁复。但现在我只会说一句话:练瑜伽。
古老的《瑜伽经》开篇便讲到:瑜伽是止息心灵的波动。通过专注于体式,呼吸与意识合一的训练,练习者能建立身体的觉知,冷时知冷,热时知热,便不会放纵身体,从而与外环境更好的融合。这样的练习也正是内经中讲的“精神内守”的过程。
在我看来,瑜伽是医术的一种,因为它可以疗愈心灵波动,而这也正是中医所认为的疾病根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