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崇明元宵节的回忆(一)圆子
(2015-03-04 15:35:57)
标签:
崇明元宵节荞麦园子水门汀园子杂谈 |
分类: 山路水桥又一程 |
家乡的元宵节是我脑海里抹不掉的记忆。
要说到家乡崇明的元宵节,当然首先要讲到吃圆子。但是“圆子”在市区里多数场合是被叫做“汤团”的,而在更大范围内“汤团”又被叫做“汤圆”。普及“普通话”后,上海市区也很少能听到“汤团”的叫法了。
家乡人朴实,圆子都做得较大,直径一般都在五厘米以上。
在整个浜镇老街上,只有我家曾祖父把正月半吃的“圆子”叫“元宵”,人家笑问我家人“你家吃的圆子是酸的吧,否则为什么把它叫做‘元宵’?”我曾祖父告诉我们这是书本上说的。但自打1946年(我五岁)曾祖父九十五岁驾鹤西去之后,我家也改口了,这样浜镇老街上似乎再也没有人把正月半吃的“圆子”叫做“元宵”了。
崇明人的圆子馅是各式各样的,我小时候吃的圆子,基本是萝卜馅当家,咸是圆子馅的主基调,咸味馅子除了萝卜外还有青菜、白菜、韭菜、咸菜、酱瓜,而甜的一般就是有豆沙或芝麻,枣泥算是较考究的了。最简单的圆子就是以五六克白砂糖为馅的滑糖馅圆子。家里经济条件很差,我的脑海里从来没有以肉酱为馅的鲜肉圆子的记忆。记得在外婆家吃过一次所谓的水晶圆子,也就是四五克糖加上三四块黄豆大小的猪油、肉皮或肥肉为甜馅的那种圆子。
“水晶圆子”对我的诱惑是很大的,使我常往外婆家跑,但1952年外公去世后,再也没有吃到过这种圆子。我的回忆中还是萝卜馅圆子最好吃。
崇明人的圆子皮也是各式各样的,在我的记忆中就有玉米粉、面粉、糯米粉、荞麦粉以及高粱粉的。
要是谁家孩子的面孔白白净净,就有人夸赞像个“糯米圆子”,谁家孩子的面孔长得红扑扑的,就有人夸赞像个“高粱圆子”。当然,谁的面孔呈土灰色也会被人称为像一个“荞麦圆子”。
住上海黄浦区的堂弟、堂妹,他们而或从市区回乡下来过年,就喜欢吃“水门汀汤团”——荞麦圆子。当时我这个乡野小屁孩不知道啥叫“水门汀”,因为曾经在市区富人家里看到过在冬天里烘尿布的“热水汀”,还认为“水门汀”就是与取暖用的“汤婆子”同一类的日用品杂物。
近年有一次上馆子偶尔看到有道点心叫“荞麦圆子”,几十年没吃过此物了,让家人为每人点了一个。送上饭桌,果然是一个水泥团子的样子。大家从来没有见到过,吃着都喊“香”,我嘴上附和着,因为是我点的。但内心总觉得不是滋味,哪里及得上小时候老家那种“荞麦圆子”真正的“香”!
附言:
有人定义元宵和汤圆的区别,说北方的元宵和南方的汤圆区别在于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南方的汤圆是搓出来的。
那些说三话四都是瞎扯淡,实际北方也有不少地方的元宵是搓出来的,而南方某些地方的汤圆也是滚出来的,宁波汤圆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