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水桥调侃戏读杜牧诗《清明》
(2011-04-05 21:58:55)
标签:
杜牧杏花村清明扫墓喝酒酒家 |
分类: 忽悠乱弹及其他 |
调侃戏读杜牧诗《清明》
今天有朋友发条子给我说,支持我昨天博文中关于“清明”与“寒食”有区别的观点,但是不同意我的关于“两节相混的历史不超过150年”的观点。并寄给我杜牧诗《清明》,以佐证“两节相混始于唐代”。
首先我承认,关于“清明”与“寒食”相混的起源,我确实是随便说说的,没有经过什么考证(其实我在前文中已经说明了,所以我对任何人都不再负任何解释的责任)。
其次,我对杜牧诗《清明》写的是否是“扫墓”自有我的理解。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朗朗上口、广为流传、尽人皆知、脍炙人口的诗。在小孩牙牙学语时,它就是被很多家长用来作为早教的经典诗词首选之一。
这首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生僻字,既没有双关,也没有隐喻,甚至连典故也没有一个,纯粹是白话素描式的打油诗。
虽然历来的语文教科书,对杜牧诗《清明》的解释都是说杜牧扫墓的景与情。可是对于这28个字,任我几十年来如何的反复吟诵,仔细揣摩,广泛联想,根本没有读出过什么扫墓的意思,我读出来的意思“杜牧不是有目的地去扫墓,却是想随便找个酒家喝喝小酒以解闷”。
看看我的理解:杜牧客居他乡,清明佳节无人陪他踏青春游。孤独的一个人行走在蒙蒙的细雨之中,想随便找个不一定上档次的酒家喝一口酒,却怎么也找不到喝酒的地方。还不太懂礼貌,连“哈罗”也不打,直接就问人家“酒店在哪里?”而被问的哑巴牧童耳朵却不聋,耐心地用手比划着告诉他“就在杏花村”。
总之一句话:扫墓是“不找酒家要找坟”滴,别人不懂杜牧应该能懂。
附录:
除了山路水桥外,历史上调侃杜牧诗《清明》的还大有人在,“据传”(说明:无从查考)苏东坡对此诗的28个字是以如下方式进行“加标点,句读”调侃的: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哈哈,在苏东坡看来,杜牧既不是为上坟,也不是为喝酒,只是为了找一个“牧童”,想必是杜牧养了一群牛羊,自己已经无法打理了……实在是有趣极了。
充分利用古文旧诗没有标点的特点,如此无恶意的“搞笑”,难道不有趣吗?
虽然加标点句读的版本非常的多,但是无论是怎么样的加标点句读,都读不出杜牧的《清明》有上坟祭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