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凌晨排队求职,竞聘“零工资”岗位

标签:
上海大学生凌晨排队求职竞聘零工资岗位愿去外地工作教育 |
分类: 精彩草根一言堂 |
山路水桥漫议: 东方早报的这篇报道内容基本上都是本博多次转帖过的09本科毕业生就业中遇到过的现象。
但是我们特别读出了一点这几年来一直在逐渐加剧的,然而以前一直没有人专门强调过的事实:文科毕业生就业被逐渐冷却。
当然本报道中所说的:“工科类工作比文科类受宠”也只是相对于文科类毕业生“被冷却”而言的。实际上理工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是相当严峻的,只是比文科类稍好一些而已。
另外这里还要特别地说明,以“愿意接受零工资待遇”来“竞聘零工资岗位”,只是应聘者自己的提出来的一种应聘策略,与招聘单位所确定的薪酬水平无关。
实际上有些招聘要求比较高的景气较好的企业,也没有比过去降低“薪酬标准”,只是岗位数量要比过去略有减少。
当然,现在确实也有不少用人单位,能够比以往有更充分的余地来实施他们“低酬聘高智”的人才储备计划。
[15日更新]从2008年12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12/15/content_10505210.htm新华每日电讯第二版对这次招聘活动报道的标题《招聘:上海人也肯去外地,有人说“零工资”也行》来看。他特别强调的是“上海人也肯去外地”,这确实是一个很突出的转变,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这个标题充分地说明了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态有了良好的转变:
既能在“薪酬”上降低标准,又能在“地域”上降低要求。
[12月16日补充(本文本来只是一般性的转帖,不知在什么时候《新浪教育频道》把本文推到了头版头条的位置作为讨论话题,我不得不针对某些讨论发言说几句)]山路水桥认为: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能主动地降低自己对“薪酬标准”的要求,是一种非常理智的现实态度,“愿意接受零工资待遇”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无奈的退无可退的夸张说法。即使不是夸张,真有人愿意白干,我想:这当然也一定只是暂时的,不是终生的。
对大学生这种冷静的理智,我们只能寄予同情,我们只能由衷地希望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慢慢地得到改变,我们没有权利进行任何不切合实际的指责。
有人认为大学生“愿意接受零工资待遇”是“不自信”的表现,然而他却没有详细告诉大家,对自己的“薪酬标准”究竟应该定得多高才算是“自信”?
有人认为“愿意接受零工资待遇”是“媚俗”,这个“媚俗”的讲法更不知从何谈起,又不知指的是谁?是指大学生吗?大学生媚的是用人单位,怎么能说是“媚俗”?还是指记者抑或是指本博主?
相反,本博主我觉得“愿意接受零工资待遇”这是“很自信”的表现:只要能够找到一方土地,栽下种子扎下根,还怕不开花。
有人说:“在参加上海西南片区5所高校共同举办的“名校名企优才”联合招聘会上一些大学生主动放低身段,对薪水没有太高的要求。但你若是老板,敢要这样的员工吗?估计不敢。”他的理由是这与《劳动合同法》不符。这个貌似同情大学生的话,我读出来怎么是“揶揄调侃”大学生的意思。
不能用“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目光来看“先把饭碗抢到手”的行为,这怎么扯得上“大学生尊严”呢?再说了,“大学生尊严”和所有人的尊严难道是不一样的?
还有人嘲笑说:彻底的“愿意接受零工资待遇”是不应该享受有“包吃包住”待遇的。那么我要反问你:大学生就业已经是那么的困难,难道帮你白干了,你还要他们住桥洞,到垃圾箱捡东西吃。
大学生愿意放低自己,不做“啃老族”,与大家(包括某些“养尊处优”说风凉话的人)共渡时艰,他们容易吗?值得你嘲笑讽刺吗?
本博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议论”的其他文章链接:
—————————————————————————————
上海大学生凌晨排队求职
愿意接受“零工资”
新华网·新华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12/14/content_10501696.htm
2008年12月14日 10:39:12 来源:东方早报
昨日早晨,东华大学体育馆外,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排起长队等候。早报记者 鲁海涛 图
就业三大现象
求职现场
[2008年12月15日更新]
2008-12-15
08:48:03
标题《招聘:上海人也肯去外地,有人说“零工资”也行》
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12/15/content_10505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