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就凑合,人生未必不精彩

(2008-07-20 21:32:44)
标签:

爱在中国行

高考

落入调剂志愿

落入二本院校

将就凑合

分类: 精彩草根一言堂

将就凑合

人生未必不精彩

(一)

  “完美和精彩”是所有人相同的追求。
  对于“完美和精彩”,各人的定义和理解可能千差万别。亿万富翁、诺贝尔奖获得者、总统、元帅毕竟是少数,进得了哈佛、清华的也不会很多。是不是只有这样才算“完美和精彩”,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对于“完美和精彩”追求的形式,也是各有不同,有人是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有人是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其实也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
  完美和精彩只是我们的目标,而实现此目标的整个过程可能不总是很完美、很精彩的。在一般情况下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往往要做出不少的凑合和将就,要做出不少的放弃和牺牲,甚至还会经历不少的坎坷和失败。
  而本人一贯主张的是:

完美就是拒绝平庸,精彩就是臭美不断。
听天命,常顺心,尽人事,无遗憾。
随风随雨随机遇,稳扎稳打稳心态。


(二)

  高考这一关过去了,填志愿这一关也过去。可是真正的考验现在才来,一本线上的你,落入了被调剂,甚至落入了“二本”。
  与其双手发抖地去接受“不甚理想”的录取通知书,还不如挺起胸膛直着腰板去面对!
  XX他平时成绩一向比我差,可是他这次竟然考得比我好。试卷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即使是运气,也是不能重新来过的。重新来过,一年以后赌的也许仍然是运气,你何不“随运而行”接受呢?
  YY高考成绩比我低了2分,却去了一本的AAA大学,这也是志愿排序作弄了人,她是第一志愿你不是,政策是不是合理?现在讨论也没有用,希望你心里不会不平衡!
  二本的,其实什么学校也不要多考虑了,要紧的是专业。

  学校不理想或者专业不理想、甚至二者均不理想,都是有可能的!
  所谓“理想”抑或“不理想”是没有统一的绝对的标准。有人脑子里只有清华、北大,那么浙大、复旦、交大就是很不理想;有人脑子里只有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交大,那么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就属于很不理想;有人脑子里只有一本院校,那么二本就算很不理想。
  但是我相信有很多很多的人会觉得,浙大、复旦、交大的录取通知书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有不少人会觉得同济大学、华东理工能把录取通知书寄给我,我立马就去报到。

  有道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天下还有一部分人连“二本的录取通知书”也只能是梦想。
  我一直说“有努力,就有一切”、“读个二本又如何?”、“进了清华、哈佛又怎么样”。

名校诚可贵,
专业更重要,
若为成才故,
二者皆可抛。

  以上的话,我决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说的,我已经用这些观点培养了我们家里儿辈一代人,现在正试图用这些观点影响我们家里孙辈一代人,当然允许儿女及孙辈们有自己的选择。
  复读班招生广告是“耽误一年,赢得一生”。吃小亏而占大便宜,是人人向往的。如果真的能够“耽误一年,赢得一生”那复读一年当然值!然而,“耽误了一年,并没有赢得一生”的例子实在很多很多,从比例上看绝对不低。

  发不靠谱复读广告者不可能为任何人“耽误了一年的青春”埋单,怪不了谁,一切当然是你自己的原因了。

  没“耽误一年”是不是就“失去了一生”?对此,我不能认同。  
  在我看来,没“耽误一年”而能“赢得了比别人多一年的一生”似乎更值。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成功人士也是不甚枚举。当然这也完全是靠你自己的努力,靠不了谁。
  总之,全是自己的原因,所以说所有复读班“招生广告”绝对是骗人的。


(三)

  在2003年(退休)之前的10多年时间里,我曾经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近30位院士。他们应邀到我校(或附近的学校)作关于“人生”、“奋斗”、“成功”等主题报告,除了我刚好排有上课任务,我基本上一场都不拉下全部认真聆听了(包括多次是赶到复旦、交大、华师大、上医大去听的)。
  院士们的有关观点,不但感动了学生,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按照本人的接受理解,我再进行归纳整理和发挥,灌输给更多的学生——1989~1998间我有机会做了十年的教师代表,在学校的新生开学典礼上给新生讲话,我一不夸赞我们的学校,二不吹嘘我们的老师,就是跟新生讲院士们说的“今天,我们要努力”。
  院士——绝对都是人中之杰,都是精中之英,都是货真价实的“鸿鹄”。可是让人难于置信的是他们几乎全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学霸、牛人”,他们的“人之初”竟然不是满怀“鸿鹄”之志的“丑小鸭”(有人毫不隐瞒自己在读小学、中学时不仅没跳过级,甚至还挂过科、留过级,我想这些话不会是故意的谦虚),他们称自己的人生轨迹不过是充满活力的“布朗运动”(注意:是充满活力的“布朗运动”)。
  没有听说过他们中谁是高考状元(这也许是他们不愿意谈),他们虽然现在都在名校、名研究所工作,可是他们中多数要么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名牌大学),要么不是就读于热门专业。
  当年(多数是上世纪50年代)考大学时,他们中有不少人不是以第一志愿录取的,有人不是在第一批录取的,甚至有人还是以“备取生”(在正式录取名单中,当有人在规定时间内没能准时报到的情况下,产生了空缺的名额后,才可能由“后备录取”转为“正式录取”的考生称为“备取生”)的“通知书”进大学的。
  他们中很多人从读书到工作、从草根到精英,一帆风顺的似乎不是很多。相反倒有不少院士在答复学生提问时,都谈到过同一个话题“将就、凑合读大学,人生未必不精彩”。
  论学校,院士们认为一个成功者与学校和导师是很有关系的。但是归根结底的关键还是在于成功者本人勤奋努力的因素。
  论专业,院士们认为专业思想、专业感情不是进校门之前就有的,是可以在读书期间、工作期间,通过逐渐培养产生而不断加深的。相反,进校门之前就有的那个只能称作为“专业幻想”,还得看幻想如何面对现实,不是所有的幻想都能成为现实。
  而这些院士中有不少人刚进校时,不知道自己学的究竟是什么。他们有的不知道什么叫“铸造”、他们有的为普通的“焊接”也有“学问”能成为大学的一个专业而感到惊奇,他们中有喜欢机械的去搞了地质、有天文爱好者却去研究了空气动力学、有喜欢数学的去学了水利、有想做医生的去读了林业。
  他们坦言自己就读的学校不是自己原先理想中的大学,所读的冷门专业也不是自己选的,但是努力了,成功了。
  他们认为,不是说“冷门专业就一定特别容易出人才”,但是基础比较好的人如果不全去挤那几个热门专业,而去选读某一个冷门专业,那么脱颖而出的机率相对就会非常大。
  他们认为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在专业方向上有很大的可塑性,不应该过分强调“专业思想”的“个性化”,不应该把自己的专业方向定得死死的。在大学里选修课不要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能够理工交错、文理交错会更好。
  大学四年里公共基础一定要扎实,专业面一定要宽。毕业后公共基础知识是不可能再补了,而专业知识却时刻有“新进展”的更新换代,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有效地学习掌握。专业方向只能在工作后不断摸索中确定,改行跳槽也是很正常。
  一个人首先要能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才可能生存下去、才可能求得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不仅在选学校与挑专业上要学会凑合和将就,就是在将来的应聘就业上也要学会凑合和将就。人生总的目标和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但是每前进一步的基本目标都是要靠现实主义的凑合将就来实现的。
  他们要大家去调查统计一下,有多少院士或其他成功人士现在从事的专业就是考大学前设定好的专业?
  记得有一个院士在谈到关于专业思想的“稳定性”问题时,有过一句曾经引起大家极大争议的名言:“先谈恋爱后结婚的夫妻”并不一定比“先结婚后谈恋爱的夫妻”更“天长地久”。


(四)

  以上这些话,是我长期以来和我校大一新生座谈对话的内容(1989~1998大一新生开学典礼我与学生交流的内容)。
  我们学校是一所还可算入流的、很不错的学校,考入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就是因为如此,其中有不少学生因高考成绩与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交大擦肩而过,而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我们的学校。当他们进入了我校后,对学校、对专业的感情总不是很深。这就是所谓的“身在‘华营’心在‘H’”,这种情况在实行“平行志愿”的今年,可能会更为严重。
  院士的报告是很让人感动的,但不是经常有机会听的,而我们的灌输与提醒应该是连续不断的。
  1992年我们的校长在给市高等数学竞赛获奖者发奖时说:“有人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瞧不起自己的学校(华东理工)和老师。老实说,你们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你们和你们的龚老师、还有我,大家大致上都是属于门当户对的。你们到这里来读书,不会是很委屈你们的”。
  我一直以来所感觉到的事实说明:一年半年学习后,大多数学生(不是所有人)已经有了“华理情结”;三年四年后,很多学生脑海里“华理情结”的烙印就更加清晰了(我是反对“名校情结”,我们华东理工不能算是名次很靠前的,如果哪个高三学生有“华理情结”应该不能算是“名校情结”的吧,玩笑,呵呵)。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只要身上有电,到哪里都能擦出火花。

 

 

本博文章推荐:

高考志愿,模糊定位,宁退三寸不争一分2008-04-20 23:52:48

高考志愿,欲取熊掌必须先放弃鱼 2008-05-15 23:12:08

加强对录取工作的监管力度,杜绝一切黑幕 (2008-07-02 22:30:20)
高考“平行志愿”伤害了谁? (2008-07-13 09:02:11)

 

博友精彩博文相关链接:

静如水勇敢面对,正确抉择

蓝梦飘雪选择二流大学又如何

蓝梦飘雪没有失败,只有暂时的不成功

蓝梦飘雪读出二本的精彩来

时间简史我谈复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