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子弹飞一会儿

(2011-01-02 19:00:54)
标签:

影评

让子弹飞

娱乐

说实话,看完让子弹飞后,我觉得痛快,一种土匪终于打败恶霸,鹅城人民群众脱离了水深火热的畅快感。这个故事干净利落,节奏非常快,有种《疯狂的石头》的感觉,姜文、葛优和周润发飚戏感觉非常爽,如同影片里,枪林弹雨打在碉堡的铁门上,留下无数的弹痕一样。三个人的对白得好好寻思一下。
可能编剧水准上去了,情节紧凑而跌宕起伏的故事都是这样的。速食社会与之对应的速食故事,速食主义者可以得到美国大片的震撼,闲暇无事者,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好好琢磨一下。

《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都给我一种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的东西,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的确是在表达什么,导演的确是在寻找什么,继而可是瞎想。可是到了《让子弹飞》这里,直白的隐喻可以在听到台词的时候反应过来,日本元素的运用可以从盛大的庆典里面明显感受出来,但是深刻的内涵完全被故事的精彩给掩盖的。或者这就是,既要站着,又要挣钱吧。
你给我翻译一下TMD什么叫惊喜。非常喜欢这句话。电影、小说这种东西,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物。任何多余的揣测都是观众外加的想象,子弹飞是荒诞的,从开头的马拉火车和让子弹飞一会儿就令人眼前一亮,令人匪夷所思。那个巨大火锅更是让我觉得很搞笑。荒诞通常与无法理解相对应,可是其实所有的搞笑都是荒诞的,恰好,让子弹飞选取的一切荒诞都是搞笑的,被笑声给藏的严严实实。
英雄有的他都有,英雄有的他都没有。这是在一个校内好友的评价。影片里是有一种气贯云天的英雄气概,可是与传统的英雄相比,张牧之缺了一个红颜。有英雄,无红颜,所以最后的白马东去颇为落寞。

最明显的政治隐喻应该是抓四郎,抢碉堡那一段吧。国人麻木的自保心理,他们谁都不帮,甚至不帮自己,他们只帮胜者。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他们知道自己永远也不是王,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他们必须跟随王。而王悬而未决之时,他们永远都是两不相帮或者两者都帮。都说俄罗斯民族是一个英雄主义民族,他们需要斯大林铁腕手段般的英雄。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只是一个畸形的集权英雄主义,真正的英雄都和张牧之一样远走江湖,只是带着卑鄙背景的王才能留下来。英雄在拯救一切后都会离开。我们只是不希望这个英雄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王,变成了一个独断专横的王。英雄的独断专横,果断机制只能用来拯救大众,所以传统的英雄会带着自己剑,骑马飞驰而去,这样我们永远都觉得他们继续去拯救下一方天地。
黄四郎的新三步旧三步是两个环环相扣的骗局,甚至新三步实在旧三步无计可施,山穷水尽之时的下下策而已。

日本元素的大量融入加剧了影片的荒谬,张麻子的通缉令感觉和日本民俗画很像,果然,那个是典型的日本浮世绘。打鼓恭迎县长和所有的鼓舞士气的舞蹈都感觉很像日本舞,感觉和《南京!南京!》里的祭奠亡灵的舞蹈神似,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所有姑娘都把脸擦的很白很白,甚至是惨白,符合日本人独特的审美。一个黛玉晴雯子,道出了中日合璧的真相。自裁和介错人也是典型的日本武士道精神,黄四郎和张牧之斗智斗勇都无法善罢甘休,可能就是武士道里面的不成功,便成仁吧。

影片里面最令我惊讶的建筑,民国年代,如果那些街道和碉堡出现在上海浦东,我们会觉得很正常,可是出现在北洋南国的四川,真的有点诡异,欧式的建筑风格,鹅城的正街就放在现在,绝对是一个有着“欧洲庄园”类似名字的房地产小区。县衙门设计的像一个教堂。碉堡温文尔雅,感觉像是市政大楼。

故事里面笔墨较重的只有县长夫人和花姐。我比较喜欢县长夫人,还有那句很牛逼的“我要当县长夫人,县长是谁我无所谓”,县长夫人才是个风尘女子的典型。沦落风尘却渲染风尘,成为风尘一部分;而与之相对应的花姐,很多人都觉得她很不到位,她只是一个清新派的妓女,和妓女的身份相比有点做作,但是对于电影,却是一种女神的象征,一种是件美好事物的代言。
电影里说了很多小凤仙,我只知道小凤仙是个风尘女子,所以找了一下小凤仙。下面是蔡锷和小凤仙的一组对话
小凤仙说:“现在举国萎靡,无可救药,天下滔滔,国将不国,贵在哪里?美在哪里?才在哪里?我所以独独看重你,是因为你有英雄气概。”    
蔡松坡故作不解地问:“何以见得?” 
小凤仙道:“我仔细看你的样子,外似欢娱,内怀郁结。我虽女流之辈,倘蒙你不弃,或可为你解忧,休把我看成青楼贱物!” 

整个影片里面,我觉得最突兀的就是六子的死,六子的死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可是六子当中被忽悠的自裁实在是太荒谬的,但随后的一切剧情都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个大半剧情的基础被人们忽略了。那一碗凉粉拿出来的时候,人民群众又默默无闻地散开了,又是这个民族的看客心理啊。

后来又看了详细的剧情分析,原来是在说辛亥革命。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 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我是没看透结局,在网上找到了解答:http://site.douban.com/widget/forum/70474/discussion/36926552/
黄四郎没有死,他打死了武智冲,穿着汤师爷的衣服出现在了火车上。 
汤师爷的两个秘密是什么?第一个秘密是老二是他告密害死的,第二个秘密是他喜欢花姐,花姐是卧底。 
花姐搞定了老三却没有搞定老二,因为老二是同性恋。
张麻子虚假胜利后,老七飞跑过来问他喜欢花姐吗?又在他耳边嘀咕了一句话。紧接着又说别说是他说的。其实他告诉张麻子花姐是卧底,老三他们已被黄收买,老七这时候其实已经骑虎难下。
汤师爷隋张牧之说他被炸到树上的屁股兜里面有五张县令上任书,大家记得黄四郎说过他买了6个县令,那么第6个县在哪里?上海浦东,所以道黄四郎才会在开往上海的火车上。
汤师爷劝张麻子不要回鹅城因为他认为张斗不过黄,因为他已经知道张得大部分兄弟已经被黄收买,回去就是死路一条。
张麻子多聪明睿智的一个人,这时候他已经明白师爷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是他又不愿是这个结果,所以才会骑着白马在铁路上亲自验证,虽然火车开的飞快他还是一眼认出了黄四郎,所以打马赶上。

至此,那个落寞的英雄,又变回了足智多谋的英雄,向着着浦东,追捕四郎。所有不通的情节都通了,当然,这可能只是多种可以满足剧情的解答中的一种,期待更牛逼的解释。可能姜文留这么多悬念与不合理,就是想让让子弹飞,多飞一会儿,给人思考的空间吧。
期待一个关于六子、夫人、汤师爷和老二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