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弘一法师语录 人生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2013-04-27 14:35:07)
标签:

弘一大师

禅言

摘录

自勉

文化

分类: 记录.网络.转载

    弘一大师为什么会出家?有人说是国难当头选择避世,有人说是身世庶出之故看透世态炎凉。我想,这些都仅仅是外因,还有一点更是重要,因为才智越高的人越容易误入歧途,弘一大师也肯定是意识到这点,才选择了修性保全自己的天赋并得以更好的发挥。我想,人都是自私的,而并非外人看到的那般无私伟大。一个极有天赋的人,肯定也是极为有远见,躲开众多厄运保全了上天赐予自己的才智并得以发挥才是最大的功德。

    从弘一大师的言论中不难看我从他的言论中看出弘一其实是一个出世入世都极有智慧的人,中庸之道贯穿其思想之中,这不是我们先前惯以认为的中庸之道明哲保身的说法,明哲保身是说的过了,我想更多是厚积薄发吧。他自出家也一直没闲着,做了很多事,而且留下了千古美名。

    中庸之道其实是大智慧,只是国人没入真理便开始批判,以至于误用了真理,远离了初衷,中庸之道是和谐之道,无论中西方,只要有人有事存在的地方都可以用的道,所以无论政治还是宗教,能做到平衡不失分寸都将得到尊重和认可。(笔者注)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法师语录 <wbr>人生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语录摘抄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怀,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精明顺芷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 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人当变故来时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应为良师益友。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

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仅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知足常足,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修已,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故曰:“忠以行已,恕以及物”。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知足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先哲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缓事宜急于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须常常自行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云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祥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从谦。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已工夫。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则见涵养。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个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又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以和气迎人,则乖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涵之以浑厚。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生让路,不失尺寸”。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