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2013-02-24 21:58:14)
标签: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读诗笔记文化 |
分类: 思想笔记随笔系列 |
托马斯的诗歌我最欣赏的是他的音效性,画面感。(托马斯本身是个画家)他的诗歌总体的气氛是静悄悄的液体,托马斯的诗给我的感觉有点像东山魁夷的画给我的感觉。东山的画有一种内蕴的美,但是他自己在谈创作的散文中有这样一句:“我听到莫扎特就会感到内心十分的痛苦。”(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这三位大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我本人最喜欢的是巴赫)做一个比喻吧,莫扎特就如欢快的孩子,贝多芬像位愤怒的少壮派,肖邦则是一位忧郁的诗人。东山魁夷的这种痛苦肯定不是来源于厌恶。
接着我在东山魁夷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那次是我在画〈黄昏〉的时候,一个晚上,作品快要完成了,我把画立在画室的墙壁上,听着莫扎特的交响曲第四十一号C大调。当时已是深夜,静悄悄的。优美的旋律在整个画室里回响,美丽的乐曲不断流淌出来,我深深地希望,蕴含在这幅画中的近似于悲哀的感情能够以高雅的华丽渗透出来。我的心里觉得,自己的这种愿望和莫扎特晚年的交响乐所饱含的那种感情相为呼应。可是,越画,我觉得自己的画越显得浅薄,我感觉在这间房里,莫扎特和我被迫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当来到最终乐章的华丽结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以金色、黑色、紫金色、茶色所画的强色调的作品,在乐曲的气势映衬下,显得毫无色彩。我木然地望着这部作品,呆坐了一阵。过了一会儿,我提起精神又开始做画。在这部作品最终完成之前,我经常放这张唱盘听,在乐曲的刺激之下,我的画的色调变得强烈了,气魄变得大了起来。”
冯骥才在作画的时候喜欢放门德尔松的《致大海》,如东山喜欢在作画的时候放莫扎特的第四十一号C大调。东山的性格肯定和大冯的不一样。莫扎特的音乐总是欢快的,充满激情,对生命的赞美,华丽而明快,即使年老了也如此。读了以上东山的记录就知道了,他是把自己从小我的境界中升华到大我的怜悯之情中,这是东山追求的境界,当然,也是所有艺术家追求的至高境界。谁没有个苦闷的时候,但是如何在需要激情的时候把苦闷转化成动力,转化成对生命的热爱和希望,白话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就是人性最美丽的地方。
转入正题,我们来读托马斯的诗歌,譬如:《序曲》、《尾曲》、《挽歌》、《C大调》等他以音乐命名的诗歌,每一首都是和音乐感觉如此贴切,这里的音效性不是普通理解的音律,是一种音乐的感觉,音乐的感觉通过语言流露。
序曲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
万物燃烧。他察觉——用云雀飞翔的
姿势——稠密树根
那无数盏灯在地底下摇晃。但地上
苍翠——以热带风姿——站着
举着手臂,聆听
无形的抽水机的节奏。他
坠入夏天,坠入
夏天眩目的坑洞,坠入
在太阳火炉下抖颤的
湿绿脉管的棋盘。于是停住
这穿越瞬间的直线,翅膀张开
急流上鱼鹰的栖歇
青铜时代的小号
不安的旋律
悬挂在深渊上空
晨光中,知觉把握住世界
像手抓住一块太阳般温暖的石头
漫游者站在树下。当
穿过死亡的旋涡
可有一片巨光在他头顶上铺展?
C大调
幽会后他走向大街
雪花飞舞
他们睡在一起的时候
冬天已经到来
夜闪烁白色
他欢跳着疾走
城市在倾斜
笑脸从身旁闪过——
人人都在翻起的领子后微笑
多么自由!
所有的问号都在赞美上帝的存在
他这样想
空中出现一支曲调
迈着大步
在飞雪中行走
一切朝C调涌去
抖颤的罗盘向字母C指去
超脱痛苦的一小时
多么轻松!
人人都在翻起的领子后微笑
挽歌
我打开第一道门。
这是一个阳光照亮的大房间。
一辆沉重的小车在外面驶过
使瓷器颤抖。
我打开二号门。
朋友!你饮下一些黑暗
而变得明显可见。
三号门。
一个狭窄的旅馆房间。
朝向一条小巷的景观。
一根灯柱在沥青上闪耀。
经历,它美丽的熔渣。
尾曲
我象一只抓钩在世界的地板上拖曳而过。
我无需抓住一切东西。
疲倦的愤怒,闪亮的屈从。
执行者收集石头,上帝在沙滩上写字。
静悄悄的房间。
家具在月光中看起来准备好猝然爆发。
我穿过一片空铠甲的森林
慢慢走进自己。
我们不妨弄把《挽歌》成散文的形式,想象一下,他给你的感觉。
这是一间充满阳光的宽敞的屋子,一辆重型卡车从街上开过,把瓷器震得直颤,我打开第二扇房门,朋友!你们在喝着黑暗,却把身体暴露于日光之中。-----这是一种恍惚的感觉,宽敞充满阳光的屋子,舒服的地方,但是却马上被重型卡车的沉闷声冲散了那份舒服感,当舒服成了束缚,是什么感觉?
我斜眼看到三号门。里面一间狭小的旅馆房间,窗户对着一条偏僻的马路,一盏路灯在柏油上跳闪,经验是那那美丽的熔渣,该死的心情。----这又是很无奈的一种场景,当然还很诡异。亦虚亦真!
一个具有艺术天赋的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可以读到一个句子马上进入场景,眼前马上浮现出这个场景。当然,我白天肯定也没感觉,幸好我吃饱后睡了几个小时,心无杂念,就有感觉了。沿用一个朋友说的:托马斯的诗歌常常有:在一刹那间走进自己的灵魂,灵光一闪的感觉。这种画面感是托马斯的特色,他的诗歌语言不仅仅是人类固定的沟通语言,他用画面---场景语言把读者带进了另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那里充满了各种颜色和气味。
托马斯诗歌的音效性是什么?譬如尾曲的闪光点---灵光在结尾;“挽歌”在整首诗歌中流淌;“C大调”都在欢快地跳跃。他的诗歌语言和音乐本身具备的特性很符合,他在另一个空间同时展现的各种不同的场景,就像音乐里蕴含的场景很多,用非人类语言的定义陈述了某些感觉---音乐也是人类的语言,只是我们不知道它真正的强大性而仅仅把音乐当成了欣赏品而非灵魂交流的语言来对待。
我们很难在托马斯的诗歌里读到世俗的人际关系或人性的什么复杂性,基本都是自然的场景,也就是说基本是我们眼里死的东西,在他的诗歌里都活了。他像上帝,把生命赋予了每一种存在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