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内心和语言的表达
----光明如一个裸体的孩子,快快活活地在绿叶当中游戏,
它不知道人是会欺诈的。----泰戈尔
阅读那些伟大的现代诗人,我们必须准备好自己的智力,而不是感情。
譬如读叶芝,我必须准备好早上突然被闹钟震醒后,睁开眼睛,发现一切都新鲜,一切都灰蒙蒙,恼人的闹钟还在耳边轰鸣,清脆的鸟鸣已经不知疲倦的在欢快叫嚷。这个时候,一个烦人的声音从微光中响起:“起来吧。”TMD,又是一天。那些死鸟总是那么快乐,TMD!这个时候,一种感觉开始油然而生:时间在这里,你不去它就溜走了。等着被他赞美和屠宰的命运从夜梦里站在面前。
诗人的内心总是异常混乱,矛盾。但是成功的诗人总是有一条主线,一直到死坚守,那是一种比任何人类已发明的事物都要坚硬的东西。这种硬度和智慧成对比,奇怪的是,当这种硬度到达了死亡的一刻,却成了真理。
诗人的内心还有一种常见的物质:像黑一样的空洞。大概这就是孤独吧。假如把思想作为一个无底洞,是多么地无边无际。当思潮无法驾驭成为洪水猛兽冲刷灵魂的时候,诗人的内心该是多么无依无靠。思潮是很多人的东西,思想是自己的东西。我只是觉得思想太广袤了,我的容器太小了,不想涉及太多自己无法驾驭的东西,只是能消化一点是一点。我喜欢一边亲自动手做一边感悟。自己还抓不住的东西我宁可放手,等待时机再捉回来。投机倒把只会害人。举例说明:
我出生在70末,那时候江浙的农村已经开始有了舂米厂。我时候,妈妈从加工厂舂米回大米时,就会在自家的晒谷场要我和弟弟捡米粒里的谷皮和谷壳。(因为,机器总不能尽善尽美。)那时候,我总是小心翼翼把米箩里的大米倒在一个小盆中,然后一小撮一小撮的把不是大米的东西挑出来,挑出来的谷壳用来喂鸡。越缺乏耐心舂好的大米里留下的谷壳、细沙就越多,当然,煮起来的米饭自然就越不香了,而且还可能会咯到牙。耐心和勤劳是必不可少的。大致思想也是这样需要反复筛选的,你越缺乏耐心留下的糟粕就越多。
有人说:文科的东西感觉都是感知,而理科精于严密。思想如何分出文理?感知的东西也会欺骗。任何伟大的艺术都是严谨的,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诗人是语言艺术家)虽然有浪漫感性的一面,但是随着知识结构和对世界的认知的增长,感性越大理性也越大。这是同步增长的。只有这样,才能接近宇宙的秩序,创造出合情合理的艺术。这样的东西光芒万丈,辐射量极强,可以击中各个层面的人群,寻找到人的共鸣。这种“大”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伟大”。所以,当艺术家和诗人的热病褪去之后,水面才开始变得深不可测,江河倾泻而下的姿态虽然雄壮,怎么及得了大海的深不见底,无边无际。
当诗人找到了接近宇宙的秩序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自然有超能力了。这很神秘,但是的确存在!(譬如:整个《百年孤独》就是一次人类热病的过程,不过是马尔克斯热病褪去后以大海般的思想和情感书写下来的。在这个问题上,马尔克斯也深知并再次写了一部关于爱情热病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霍乱就是热病。这些都在小说的背面隐藏着马尔克斯真正想说的东西。)
2012.11.26
加载中,请稍候......